• 15阅读
  • 0回复

不要把书籍和一般商品等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3-23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不要把书籍和一般商品等同
王久安
读者对出版发行工作的意见,我们已经听到不少了。粉碎“四人帮”以来,图书品种出得不少,可是你想买一本需要的书,有时又不那么容易,这是为什么?因为书店备货太少,读者买书,就得象买时鲜货那样,一出来就赶紧去买,否则任你跑遍书店,托人求情,也难以如愿了。城市尚且如此,农村就更不用说了,有的书出了一两年,在农村却连影子也没有见。
据了解:新华书店进货工作中有一种“少进勤添”的做法,进的书都要求在三个月内卖光,否则就算积压。但是图书不象一般商品,可以连续生产,一批一批地投入市场;也不象时鲜商品,不赶快出售就要过时。书籍的生产过程比较复杂,它是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相结合的产品,特别是在目前出版周期长的问题还不能马上改变的情况下,一本书从发排到出版,短则三五个月,长则一两年,重印机会就更少。书店只考虑三个月的销售时间,而出版社一年中经常重印又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书店里就永远形不成“品种齐全,备货充足”的局面,读者想买到所需要的书籍,就十分困难了。
我这样说,并非主张什么书都大量备货,而是说应当照顾到书籍的这些特点,在进货时既要防止积压的一面,又要考虑满足读者随时需要的一面,做到“适当备货”,而不是“少进勤添”,这样才能不断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现在有些做法促使书店去追求“热门书”,忽略平时的服务工作,这是不好的。希望书店领导部门能多从为读者服务考虑,迅速改进。也希望财政部门对书店和出版社这类文化事业的现行财经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文化事业的特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