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冀麦七号”和张麦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3-24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冀麦七号”和张麦熟
“冀麦七号”在河北省评比得了第一名。培养这个优良麦种的是32岁的张麦熟。
张麦熟是石家庄市郊孙村人。1963年初中毕业回到家乡,便和麦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喜好小麦,盼着麦熟。然而,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他的丰收梦总是在半道中被自然灾害搅得粉碎。
1969年,麦子又快熟了。一垄一垄的麦苗经风一吹,卷起黄绿色的浪涛,谁见了不夸呀。可是,一阵风雨打来,齐刷刷的麦子象碌碡碾过一样,顿时平平地躺下了。张麦熟心痛地扑向风雨,一把一把地扶起麦子。
1969年这样扶,1970年依然这样扶。
还要扶到哪一天呢?张麦熟一边扶着麦子,一边搅动着思想的潮水。他痛苦着,怨恨着,思索着。一个新的渴望,在心中悄悄地萌动了——培育一个小麦新品种,抗住风暴!
培育小麦优良品种!这个大胆的设想,激起了他生活的浪花,给他和他的家庭带来欢乐,带来痛苦,也带来纠纷……
他住在试验场上用土坯垛成的小屋里。结婚那天,他住进新房,三天刚过,他又回到小屋内。
石家庄的农民过春节兴多蒸几锅馒头。妻子让他烧火,他惦记着选种的事,大把塞柴大火烧。结果,水烧干了,锅烧红了,馒头烤糊了,别人进来串门发觉后大呼起来,才使他惊觉……
这些,妻子都谅解了。唯有一件事,妻子悲伤得发怒了。她起五更,睡半夜,在纺车上摇啊,摇啊,摇出了能织个炕单的线。图案也设计好了,让他去洗染店染色。大、中、小三个线团,染蓝、红、黑三种颜色,可他到了洗染店就把颜色记混了。妻子急了,打开柜子,把一袋一袋装好的小麦种子拿出来,大声对他嚷:“你一天到晚忙这个,我给你都喂了鸡!”他扭头一看,吓了一跳,一个箭步跨过去,劈手夺过种子袋,使劲把她拨拉到一边……他真发火了。这是他的命根子啊!这一袋袋麦种,花去了他多少心血啊!
张麦熟一心育种,还要承受外部的压力。一天早晨,他得到了指令:“你只专不红,写退团申请吧!”他感到震惊,继而愤慨。他才23岁呀,怎么就要退团?!
当他冷静下来的时候,仍旧一头钻进育种的小天地里,不管酷暑严寒,寻找自己的欢欣,度他战斗的年华。
他并不孤立。周围的群众支持他;河北师大生物系的老师高梓林经常到村里来帮助他;省农科所育种组的专家关心他。他的天地一天天宽广,知识一点点丰富。他的眼前是一片艳阳天。
1974年,他把自己选育的麦种送到省农科所。各地选出的上百个品种也一起送来了。省农科所的实验田里,分别种着这些品种,宛若群星争辉,等待麦熟时节,便可一见高下。
考验来了。这天风吼雨泻,闹腾了一夜。第二天,人们涌向田头一看,唯有张麦熟选育的“品三九”,在风雨中骄傲地屹立着,显示着它性格的坚韧,胸怀的坦荡,象它的主人一样,不怕风来摇,不怕雨来浇……
经过三年鉴定,专家们论断:“品三九”抗倒,抗病,透光性强,成穗率高,亩产稳拿八百,可望突破千斤。它,被命名为“冀麦七号”,在全省大面积推广。
张麦熟呢,他依然默默无闻,悄不声地又陶醉在选育一个小麦新系——“74—25”的金黄色的梦中。
余炳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