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世界天气监视网计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3-24
第3版()
专栏:

世界天气监视网计划
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世界各地先后出现了一些异常的天气和气候。例如1968—1973年非洲撒哈拉—苏丹地区的干旱,给某些地区带来了极大灾难;1972年热带气旋引起了恒河平原的特大洪水;七十年代中期,南美一些地区出现了连续两年的异常寒冬等等。1975年夏季我国河南出现了有名的特大暴雨,使淮河流域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去年我国南方出现了少有的雨涝,北方又出现了严重的干旱。
天气和气候的变化是十分复杂的,但世界各地的天气变化又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较大范围内的天气情况及其变化,就有可能在较早的时候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报。这就是世界天气监视网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
世界天气监视网是根据1961年联合国大会“关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合作”的决议,在原来世界天气系统的基础上扩建的。其宗旨是根据联合国宪章和世界气象组织的传统合作精神,尊重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将气象科学用于和平。世界天气监视网计划是一个全球性的计划,目前由世界气象组织153个会员(其中有五个地区会员)通过提供服务和国家设施组成的一个全球系统。其目的是保证世界各国能及时、迅速地获得日常业务和科研所需的气象观测资料和加工情报,以提高和改进天气预报和其它有关的环境预报,特别是改进热带气旋和台风的警报。
世界天气监视网由全球观测系统,全球资料处理系统、全球电讯系统和业务监测四部分组成。这几个部分既具有独立性,又互相依存、紧密联系构成一个整体。由全球观测系统得到的各种气象观测资料,经全球电讯系统传递给全球资料处理系统的各中心进行加工,各中心将加工所得的产品(分析和预报)再经电讯系统向各用户分发,以提供业务和科研所需的全球气象情报和资料。根据情报资料要求范围的不同,世界天气监视网分为全球、区域和国家三级。
1972年2月24日世界气象组织恢复了我国在世界气象组织内的合法席位,从1973年起我国开始参加了世界天气监视网的各项活动。目前我国有206个地面气象站和89个高空气象站参加了全球观测系统,每天定时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统一要求进行观测发报。我国还有12个气象卫星接收站列入了全球观测系统。
我国的北京国家气象中心已列为亚洲的区域气象中心之一,它同时又是全球电讯系统主干电路及其变线上的一个通讯枢纽,担负着气象情报资料交换和加工的双重任务。目前北京气象中心已经建成了一个实时的计算机系统(称为BQS系统,即北京气象通讯枢纽),从1980年初已投入业务使用。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历次公布的监测结果,我国提供的气象观测资料在质量和时效上都名列前茅,得到世界气象组织和各会员的好评。
从参加世界天气监视网活动以来,我国本着友好合作的精神与世界气象组织及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交往,对国际气象事业和世界天气监视网作出了贡献,得到了好评。随着世界天气监视网活动的改进和提高,我国将会对这一活动作出更大贡献。
中央气象局 王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