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立“军令状”之后——记西安自行车总厂厂长韦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3-24
第4版()
专栏:实干家

立“军令状”之后
——记西安自行车总厂厂长韦浩
1979年,西安自行车厂正面临停产关门的时候,总厂厂长韦浩走马上任了。他四十多岁,精力充沛。他向上级领导立下“军令状”:1980年把自行车产量从四万辆提高到15万辆,1981年达到30万辆,闯过产量、质量、成本三关;否则,甘愿受降两级的处分。
这个“军令状”一立,有人震惊,有人怀疑,有人摇头:“哎呀,韦浩吃了豹子胆了!”“干四万辆都费了这么大劲,搞15万辆谈何容易?”“这是发高烧,说胡话哩!”
韦浩是经过一番周密的调查研究之后,在同志们的支持下,才立下这个“军令状”的。他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建厂19年来,由于产品质量不好,企业亏损,发展缓慢,但毕竟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一批能初步掌握自行车生产的工人、技术和管理人员,而且有比较完备的设备。只要政策对头,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生产就一定能搞上去。
为了实现“军令状”的誓言,厂党委和韦浩同志发扬民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在市有关部门领导下,全市自行车行业按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原则组织生产,将自行车一厂、二厂和全市八个区社属零件厂接收为自行车总厂统一管理。接着,他们加强了生产指挥系统,充实了业务技术力量。韦浩常说:“干一番事业,必须网罗一批人才。”有一个老工人,技术上是内行,在解决生产薄弱环节上做出了成绩,经研究决定将他提为车间主任。他当了车间领导以后,带头攻关,不长时间,就和工人们一起革新了四台设备。还有一个老工程师,过去被错定为“历史反革命”,长期将他弃之不用;后来虽然平反了,但还留个“尾巴”,不被重用。韦浩到厂后,一方面向上级打报告,彻底为这个工程师平反,一方面就大胆地使用他,让他负责全厂的技术工作。这位老工程师十分激动。他吃住在厂里,没明没黑地干,解决了生产中的许多技术难题。
去年5月,自行车总厂与市财政局企财处签订了《扭亏包干合同》。企业的盈亏与每个职工都有切身的关系,所以从厂领导到每个职工,都自觉关心企业的生产。去年调资时,这个厂还规定,平时完成定额,而且在三个月内,产、质量名列前茅的,调资时免评升级。结果有八个人免评升级,大家心悦诚服,在调资中,生产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全厂产、质量持续上升。
1980年,西安自行车总厂生产“延河”牌自行车16.5万辆,是1969年的四倍;质量有所提高,去年一举扭转了亏损局面,赢利55万元。现在,西安自行车已行销全国18个省市,今年的货全部订完。
本报通讯员 孟西安 本报记者 何黄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