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货”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3-24
第8版()
专栏:

“货”的故事
李百臻
前些日子,我到某地推销产品,用我们的行话说,就是销货去了。
“他有‘货’吗?”主管签订合同的需方负责人附耳问一位经办人。
“没有。——他们不懂。”
“我们有现货,保证交货迅速。”我听他们谈到货,急忙插科打诨。但他们再也没有同我洽谈。虽然我持有“名牌产品证书”、“优质奖章证书”,“浮动降价20%”、“增加装箱附件”等等保证,好话也说了再说,都无济于事,我终于吃了闭门羹。
回到住处,反复检点被拒之门外的原因,百思未得其解。后来我忽然想起需方谈话中的“货”,似乎已经超出了我所理解的范畴,一定另有所指。问问旅馆中人,大家都支吾其词,不愿指破迷津;求之于自己的记忆,《货殖列传》、《食货志》虽脑中尚有片言只语,但默诵之余,也未能发现这类的启迪。山重水复,我只好以“儒商”风度到图书馆去查《辞海》。《辞海》只用两字便使我恍然大悟:
货 ④贿赂
嗟乎!奇妙的汉语哟!
第二天,我仍然以“儒商”风度去说服需方。我讲了我受《辞海》的启发,对于“货”的领悟,又讲了个故事:公元前514年,正当叔孙豹代表鲁国出使诸侯的虢之会,商议弭兵修好大事的时候,鲁国的执政季武子出兵侵占了莒国的边城郓。与会者议论纷纷,建议大会杀了叔孙豹,以惩罚渎盟的鲁国。这时有人愿意为叔孙豹讲情,但有个条件,即“欲求货于叔孙而为之请”。这个“求货”就是索取贿赂。正直的叔孙豹婉言谢绝了,他的理由是:“我以货免,鲁必受师,是祸之也……”接着,我慷慨陈词:“同志们,二千五百年前的人能置生命于度外拒绝别人的‘求货’,因他知道这种‘货’的交易有害于国家。我们也应当不‘求货’……”
“同志,很对不起,在你查《辞海》的时候,我们已经和另一家厂子签订了供货合同。”拿到了“货”的人彬彬有礼地说。
我激动起来,但终于无可奈何地退出来。一路上,思潮起伏,想着这个“货”字。这“贿赂”的“货”,实质上不正是叔孙豹感叹的“是祸之也”的“祸”吗?
如果任这股腐蚀人们的祸水滋蔓、发展下去,一定会祸国、祸党、祸民、祸及四化、祸及子孙,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啊!
愿斤斤求“货”者,能够猛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