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胆与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3-27
第8版()
专栏:

胆与识
崔永生
读了李庚辰同志的《说胆》(见《人民日报》2月23日第八版)一文,很受启发。但觉得它意犹未了,还可以再说开一点。
胆作为胆量、勇气的主观精神的一种表现,人们往往尊“胆大”、“敢为”为雄豪,视心细为怯懦。这自有其道理。但平心一想,则不尽然。胆大的不尽真英雄,心细的未必不丈夫。当主观精神与客观现实相一致时,则成事在胆,胆能生才,会干出一番有益于国家、人民的大事业来的。胆小,将一事无成。倘若主观精神与客观现实相背离,则败事于胆,胆愈大则为害愈烈。这样正反方面的例子,古今中外,屡见不鲜。
一般地说,胆的大小而造成社会效果的好坏,皆出于识。这两者的关系,清代诗歌理论家叶燮,曾有精辟的论述。他在《原诗》中,把诗歌表现的客观现实概括为理、事、情,把诗人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归纳为才、胆、识、力。“识”是一种辨别能力。它不是先天的,而是来自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切理解及清醒的比较。因此,他认为,才、胆、识、力四者之间,虽是互为作用的,但“识”是其他三者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使无识,则三者俱无所托”。有识则是非明,是非明则取舍定,做到独抒己见,不随古人和世人脚跟。无识则“理事情错陈于前,而浑然茫然,是非可否,妍媸黑白,悉眩惑而不能辨”。“识明则胆张”,胆张则才思流溢,横说竖说,左宜而右有。“无识”则“无胆”。脑子里一团浆糊、胸中一腔稻草的人,面对纷繁错杂的社会现象,无所适从,“中且馁而胆愈怯”,或想说而不能说,能说而不敢说,左顾右盼,瞻前顾后,“既恐不合于古人,又恐贻讥于今人”;或“人云亦云,人否亦否”,随人俯仰。“无识而有胆,则为妄、为卤莽、为无知,其言背理、叛道”。这虽是说的诗,实际上是可资一切社会活动和个人行为作鉴戒的。
不幸得很,叶燮二百多年前指出“无识而有胆”的情况,在我们当代社会生活中,还时有所见。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二十年来,常常颠倒胆与识的关系,乃至对立起来,扬胆于天上,弃识于地下。结果,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是严重而痛苦的教训,应当记取。
以当前的事来说,解放思想的涵义,是实事求是,按科学规律办事,目的是从多年来“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有的人先入为主,居然怀疑它的正确性,不学习,不实践,因循守旧,我行我素,不以为非,反以为是;也有的人把解放思想,理解为“胆子大”、“敢说话”,认为什么都敢否定,什么都敢说,胆子越大,思想就越解放。当党对这两种倾向进行批评、纠正、引导时,有的人就神经过敏起来,说什么“党的政策又变了”,等等。凡此种种,都是缘于“无识”,患在对党的思想路线和治国大略方针,缺乏理解,不那么清楚,甚至也不想去弄清楚。无识不是罪过,并不可怕,可以学而知之,不能多所指摘。但是,如果“无识”而又“不自以为愚”,反而自诩“高明”,这就未免欠自爱,有点儿可怜可悲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