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花儿在人们的生活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4-04
第4版()
专栏:特写

  花儿在人们的生活中
阳春三月,我们来到了北京东单黄土岗公社第二鲜花门市部,这里到处弥漫着馥郁的芳香,到处闪动着绚丽的色彩。在近千盆花草中,花冠较大的是扶桑;花形秀丽的是君子兰;花形如马蹄的是马蹄莲;花朵紧抱于柱的是贴梗海棠。此外,还有东洋菊、瓜叶菊,红绣球、四季桂花、虎刺梅等。来这里买花、赏花的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他们当中,有手拄拐杖、满头银发的老人,有携儿带女的中年父母,有男女青年工人、学生,还有人民解放军的干部战士。一位年轻的纺织工人伫立在一盆鲜艳、芬芳的月季花前仔细观赏,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最后,他终于高兴地买走了这盆花。这位小伙子一下早班就来这里买花,他把在紧张的劳动、学习之余欣赏鲜花看做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他说,花使人憧憬未来,看到希望。一位退休老工人家里养有米兰、茉莉等二十多盆花。他捧着一盆刚买的玻璃翠,乐滋滋地对人讲起养花的益处:做一点轻微劳动,使我的身子骨结实,看到花开得那么美、那样香,又使我变得年轻……。
北京居民素有养花的习惯。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的苇坑居委会去年在胡同里建了三十多个花池、花坛,还种了树和草。这些天来,一批又一批参观的人们到这里来学习。
苇坑胡同是一条普通的街道,有六百多户居民。解放前,这里是有名的烂苇子坑,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解放后,居民们响应政府的号召美化街道,种树种花,面貌大为改观。可是十年浩劫,树枯死了,花被拔了。去年,苇坑居委会的居民群众决心改变“苇坑”面貌,创造一个清洁、美丽的环境。居委会的干部早起晚睡带头种花种草,下雨天,大家冒雨种,衣服湿透了,谁也不肯回家。居民们积极参加种植花草的义务劳动。一次早六点至七点的种植义务劳动,就有职工、居委会积极分子等一百多人来参加。退休工人、待业青年主动浇水,砌花池。孩子们也成了种植花草的小积极分子。他们在“学雷锋日”参加种树种花,还成立了护花小组。孩子们亲自参加劳动,出了力,流了汗,不但增长了知识,培养了集体观念,而且在幼小的心灵里增加了对草花树木的感情。
今年,苇坑居委会美化街道的蓝图更美丽了。他们准备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花坛,种上美人蕉、石竹子、鸡冠花……,还准备搭种花牌楼。
养花、爱花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古往今来,脍炙人口的吟花诗难以计数。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是一个兰花的爱好者,在他的不朽诗作中,几乎没有一首不提到兰花的。王安石曾用“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赞美梅花;杨万里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荷花;苏轼用“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歌颂菊花……。人们还往往用花的形象来象征人的精神品格,赢得“花中魁首”称号的牡丹,象征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荷花因“产于淤泥而不为泥染,居于水中而不为水没”,象征崇高、圣洁;水仙只凭一勺水、几粒石子过活,象征廉洁、素雅。人们还用玫瑰传递纯洁的爱情,用“祖国的花朵”表示对少年儿童的期望。董必武同志生前曾把兰花称为“国香”,并写过“兰有其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的颂词。朱德同志在数十年戎马生涯中,有机会就培植兰花。今天北京中山公园和广州市越秀山麓“兰圃”中,有些兰花品种是朱老总当年亲手培育的。
本报记者
安仲皇 徐光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