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家乡寄来的包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4-05
第3版()
专栏:耳闻目睹

  家乡寄来的包裹
春节前一个下午,接到大哥从湘西家乡寄来的包裹单。还在几个月前,他就一次又一次地来信,一定要我带全家回去过春节,说去年队里生产搞得不错,每人平均口粮650斤,鱼、鸡、鸭、鹅、大豆、花生样样都有,还准备了一头过年的大肥猪。
我还是1976年在老家过了个春节。那时家家户户冷冷清清,毫无节日气氛。直至年三十那天,四十几户人家的生产队才杀了三头一拢统一百五十多斤的猪,每户只分四斤肉。大哥因为是超支户,还减了一半,一家六口分得二斤肉。
年初三晚上,母亲对我说:“你大嫂到处在借鸡,明早要请你吃餐饭。”
“大嫂没有养鸡吗?”我问。
母亲叹口气:“唉,养是养了好几窝,都给农药毒死了。现在只剩一只生蛋老母鸡,全家要靠它下蛋卖钱买盐啊!”
初四早餐,大哥邀请了我和父、母亲入席。除开他作陪外,四个孩子一律不准上桌。当倒扣着的碗盖一打开,母亲惊讶地说:“你怎么把老母鸡杀……”。大嫂在旁一个劲使眼色,母亲不再说下去。其实我也明白了,这年头,哪家有多余的鸡鸭!大家刚把筷子举起,“哇!我要鸡腿。”才四岁的小侄女大声哭喊起来。我转头一看,背后一溜八只因缺乏营养显得特别大的眼睛,紧紧盯着桌上的菜碗。这些可怜的孩子,国家的动乱和灾祸也殃及他们。老早就扳着手指盼过年,年来了,又得到多少欢乐呢?我一块也吃不下去,三下两下扒完碗饭,就把孩子们一个个抱到桌上去。
这几年从信上知道,家乡大变样了,我多么希望再回去过一个春节。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今年不能实现这个愿望了,只能回信向大哥表示歉意。想不到他却以包裹这种形式来补偿。包裹单上填的是“食品”。那意思很清楚,也让我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兄弟,和他们共享一番家乡的好收成。
包裹是从火车上托运来的,“重量”一栏注明:“三十公斤”。我借了一部三轮车,才把一个大木箱领回家来。“吃的东西来了!”三个孩子欢呼雀跃。砰的一声,箱盖撬开了。“鸡、鸭、鹅、鱼、兔!”孩子们高兴地大声叫着,把一只一只薰卤得香喷喷、油渍渍的美味拎了出来。下一层是用精肉、豆腐、猪板油和猪血制成的“血粑”——家乡的特产,前些年这种传统的佳肴已绝了迹。再下面是大半箱花生。……
我忙把孩子们翻出来堆了满地的东西收拾起来,忽然老三在花生下面搜出两件黄鲜鲜、油闪闪的扇形物,大惊小怪地问:“这是什么?这是什么?”老二好象满有把握地嚷起来:“牛耳朵!牛耳朵!”我一看,是猪耳朵。不过,我也愣住了,哪有这么大的猪?老大用尺量了一下,长八寸四,宽五寸半。天!莫说小孩,就是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猪耳朵呀!“信,信!”老三又从花生里抖出一封信来。信中说:“……去年3月我买了一头三十多斤的洋种猪。真是运来铁成金,喂了一年,到了上月,那猪长得站起来象头牛,请谁谁也不敢动手杀。没办法,只得去公社商量:卖给公社,杀后我留四分之一和全部下水加猪头。我把猪赶到公社,附近几里远的人都跑来看,公社书记拍着我的肩:‘你替我们公社创造了一个奇迹!’屠匠用电把猪打昏宰了,一过秤,净重482斤。我除拿回自己的外,还收入320多元钱。你最喜欢吃腊耳朵,现给你寄上……。”
一个包裹,寄来了大哥一家的欢乐和幸福生活,寄来了家乡的丰收年景,也展示着在党的政策的阳光普照下,农村面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福建三明重型机器厂
彭规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