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8阅读
  • 0回复

非腊特——希望之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4-06
第7版()
专栏:

  非腊特——希望之河
  姚匡乙
世界著名的河流幼发拉底河源出土耳其。它在土耳其境内的部分称非腊特河。非腊特河有东、北两源。北源出自土耳其东部重镇埃尔佐鲁姆以北的洼地,称卡腊苏河。东源在凡湖和阿勒山之间的崇山峻岭,称木腊特河。两河在克班附近汇合后,穿山越岭,滚滚南下。
非腊特河两岸景色奇特,变幻不一。它的北端和东端有着广阔的盆地和深邃的湖泊。南端由于与东罗托斯山脉纵横交错,河水深切入地,形成许多峡谷。土耳其西部的爱琴地区,北部的黑海沿岸,南部的安塔里区,景色也很秀美,但是人们在赞叹之余,总嫌它们平淡了些,有些做作,缺少雄奇和突兀。非腊特河却可以弥补这种不足。你看,它时而象一把利剑,劈开重峦迭嶂,奔腾在高峻的峡谷之中;时而又徜徉在平原洼地之间,悠闲自得,低声吟唱。它既显得豪放粗犷,又不乏纤巧和娴静。
木腊特河的东部源头阿勒山,别是一番景色。大阿勒山海拔5,165米,为火山锥,是土耳其最高峰。峰顶终年冰雪覆盖,山腰间挂满冰川,犹如条条银龙,腾空而下。按《圣经》的说法,远古时代,诺亚乘坐方舟,躲避洪水,经过长时间的航行,最后在这里放出鸽子。鸽子口衔鲜橄榄枝飞回,诺亚知道地上洪水退尽,于是停舟登陆。大阿勒山就是诺亚方舟停泊的地方。由于这个传说,使不少后人纷至沓来,企图寻找方舟的残骸,结果当然是空手而归。
非腊特河流域,水草丰美,是土耳其主要的畜产区。居民多数放养马、牛和绵羊。这里的牧民被称为“山地土耳其人”,其中不少人至今依然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放牧时他们身穿厚毡做的长袍。袍长过膝、无袖,双肩向上高耸,远远望去,犹如身穿战袍的古代武士(见右图)。这种长袍对抵御山区的寒冷气候十分适用。
“山地土耳其人”尚武善骑,能歌善舞。每逢节日,白天举行赛马或摔跤;夜晚,男男女女集在一起,身穿色彩绚丽的民族服装,手托点燃蜡烛的木盘,和着“萨兹”琴和唢呐的欢快节拍,跳《蜡烛舞》。《蜡烛舞》生活气息浓郁,表达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在土耳其闻名遐迩,也是土耳其国家民间歌舞团演出的传统节目之一。
在非腊特河北源附近埃尔佐鲁姆东北十公里的托普山上,耸立着一座阿齐齐耶烈士纪念碑。这是为纪念1877年10月27日反抗沙俄侵略者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修建的。它由三根巨大的方形石柱组成,石柱下粗上细,宛如三柄长剑直刺青天。底座上镶嵌着一块铜牌,上面写着:“年轻的姑娘,年老的男人和妇女,为了维护自己的贞操和土耳其民族的荣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永远活在土耳其人民的心中。”底座还刻有一组浮雕:一群土耳其士兵用刺刀直捅俄国士兵的头颅,姑娘们用铡刀愤怒地向俄国士兵砍去。它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土耳其人民抗击沙俄侵略军的英勇场面。纪念碑后,长眠着土耳其抗俄女英雄哈顿。1877年土俄战争中,哈顿曾只身同几名沙俄侵略军搏斗,表现了土耳其妇女的英雄气概,她被誉为土耳其之母。
人们赞美非腊特河,不仅在于它的景色,还因为它是一条希望之河,(非腊特河的东源木腊特河,意即希望之河)。非腊特河水利资源丰富,特别是南段,水流湍急,年平均流量为635秒立方米。多年来,土耳其人民盼望能用非腊特河水发电,为祖国的千家万户造福。今天,这一夙愿已经实现。1974年9月,非腊特河上建成了第一座水库——克班水库。这座水库面积为687平方公里,蓄水300亿立方米,年发电量为55亿度。此外,距克班水库16公里处,正在修建卡腊卡亚水库。第三座大水库——阿塔图尔克水库也将动工。
根据土耳其政府制定的“非腊特河下游开发规划”,还将修筑另外几座水库,并对非腊特河进行灌溉、渔业、航运、旅游、林业以及气候调节等多方面的综合利用。这一规划一旦实现,不难想象,不仅非腊特河流域的面貌将大为改观,而且将大大推动整个土耳其经济的发展。那时,人们不仅可以用上非腊特河廉价的电力,吃上那里鲜美的鱼虾,还可以乘船到幼发拉底河直下波斯湾。
日夜流淌着的非腊特河真正是土耳其人民的希望。(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