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水深才能多养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4-07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水深才能多养鱼
  尹石
俗话说:“水浅养不住鱼”。想要放养大量的鱼,就得有适当深度和广度的水域。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农村劳力外流问题,也是恰当的。
农村劳力外流,是个历史现象。在旧社会,豺狼当道,民不聊生,农民不得不“携儿带女闯关东”,“身背花鼓走四方”。在资本主义的初期,靠农村破产搞工业化,农民被迫背井离乡,进城去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社会主义远优于资本主义,我国农村废除了剥削制度,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但是长期以来,有些农村仍然出现劳力盲目外流的现象,受灾地区和困难地区不用说,就是一些条件较好的社队,也有劳力外出,出现靠“三八六一部队”(意指妇女、少年)种地的情况。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总的来说,是因为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存在,吸引着农民向往城市和工业;而集体经济不发达,又使农村多余的劳力不能不向外找出路。可是,有人不看这个根本原因,或者责怪农民光“向钱看”,或者埋怨干部管理太松。于是总想用卡和堵的手段,来防止劳力外流。当然,对“向钱看”的要教育,劳动管理要改善;至于卡和堵,显然不是根本办法。
不妨回顾一下十年浩劫中的农村。那时,“堵路”、“割尾巴”、“穷过渡”,还“用专政办法办农业”,可以说卡得够严了,堵得够死了。后果呢?农村经济如死水一潭,各业难得兴旺。有一些农民连温饱都维持不了,你能责怪他外流?
再看三中全会以来的今天,农村政策放宽了,经济搞活了,生产门路多了,不少地方开始富起来了。昔日“闯关东”的老人迁回了故乡,凤阳花鼓变成了庆祝丰收的歌声。这样的好日子发展下去,外流的农民肯定会越来越少,而且还会吸引一些人回农村落户。
所以,防止农村劳力盲目外流的根本办法,是靠政策安定人心,调动积极性;靠集体经济和家庭副业快快发展,靠农林牧副渔工商各种门路大大打开,靠农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来吸引和保证农民安居乐业。换句话说,就是要变“水浅养不住鱼”为“水深能多养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