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今日哈尔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4-07
第2版()
专栏:辽宁通讯

  今日哈尔套
提起哈尔套,人们就会想到“四人帮”在辽宁导演的丑剧“社会主义大集”。如今的哈尔套怎样了?最近,记者怀着极大的兴趣访问了这个位于沈(阳)承(德)公路线上的古老小镇。
走下沈承公路不远,有一座约六千多平方米的大院,这就是原来的哈尔套大集所在的地方,现在是三中全会以后正式开辟的农贸集市。这里人群车辆,进进出出,熙熙攘攘,物资丰富,交易繁忙。据工商管理部门谈,“四人帮”被粉碎前,在这里强行组织过十一次所谓“大集”,实际上完全是造假、说谎、摆样子。当时,社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哪有东西拿到集市上交换?为了装潢门面,他们强迫一些社员挎着空篮子上集,篮子下边用草装满,再从供销社借些鸡蛋、黄烟之类在面上摆一层,以供拍摄电影之用。没有猪肉可卖,就强迫一些社员从供销社里借肥猪和猪肉,让人背着绕街跑一圈。在这个“大集”上,除了搞批斗“走资派”和批“资本主义势力”整农民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买和卖的交换活动。
如今的哈尔套,集市上光农副产品就有一百三十多种:有粮油薯类,各种新鲜蔬菜和蛋品,还有烟麻类和木器家具、日用杂货等等。过去“大集”越赶越穷,社员们不要说吃肉,就连食用油也没有。如今卖肉大案一个接着一个,牌价与国营商店基本相同,有时还略低些。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在这里成交的有粮油类26万斤、薯类17万斤,猪肉30万斤,还有许多牛羊驴马肉,每集农副产品成交额达一万多元。供销社主任王英才告诉记者说,尽管去年这里遭遇历史上少见的旱灾,但通过开展议购议销活动,哈尔套供销社购进葵花籽、芝麻等二十多万斤,还有大批花生、大豆等。农村社员手里的钱厚了,购买力提高了。供销社去年的零售额达260万元,真正出现了购销两旺的形势。
我们访问时曾到社员刘权家里作客。他和他的一家曾因勤劳肯干,通过发展家庭副业增加了收入,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暴发户”,连连遭到批斗。粉碎“四人帮”以后,公社党委给刘权平了反。三中全会后,刘权一家在坚持参加集体劳动的同时,又搞起家庭副业:养了一匹马、一头驴和四箱蜜蜂,还养了猪、羊、鸡、鸭、鹅,加上小女儿编席,1980年全家总收入2,060元,六口人平均每人收入344元。刘权一家是有代表性的。
由于多种经营的发展,许多生产队的集体家底也厚实了,抗灾能力大大增强。哈尔套大队一直是有名的“涝套队”,多年来日值只有三角钱,人均收入30元。到三中全会前,全大队五个生产队光欠国家贷款就达一万多元,社员欠生产队七万多元。但是,在去年大灾之年却拿出七千多元买了12匹马,买进六千多元的饼肥和化肥,最穷困的二队和三队社员,还盖了25间新房。跃进大队第三生产队,买进32吨化肥,还提取二万多元公共积累。今日哈尔套,清除了“左”的影响,呈现出集体、个人一齐致富,生产、生活普遍上升的喜人景象。
本报记者 王 珂 崔诚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