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回忆王若飞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4-07
第5版()
专栏:革命回忆录

  回忆王若飞同志
  萧三
王若飞同志幼时即聪慧过人,因家贫,从小由舅父黄齐生先生抚养、教育——从此黄老先生陪伴若飞同志,直到同死。若飞在贵阳达德中学读书时,品学兼优,为同学所敬佩,为师长所嘉许。毕业后,留贵阳做过书店职员、小学教员等。民国初年,曾为讨袁多方奔走。业余勤奋自学,考取了留日公费生,肄业于日本明治大学。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
我们初次见面是在1920年秋。那时若飞同志一时在蒙达日公学补习法文,一时又在一家橡胶鞋厂作工。他性格开朗,热情诚恳,很能团结人,我们很快就熟了。
1922年秋冬时节,我们同住、同吃,共同在一个工厂作工,晚上一起油印刊物《少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革命思想。
在巴黎十三区意大利广场附近的戈德弗鲁瓦大街17号,一个不显眼的小旅馆,住着我们几个青年。早上,因为房东禁止在住室做饭,所以王若飞、陈乔年和我等人,只得燃煤油炉,煮点挂面,再放上两三片法国酱油干,味美极了。
饭后,我们就到附近的一个云母石厂去作工。车间里很多女工,大家坐在一排凳子上,工头拿来一篓云母片分给我们。然后我们用机器在云母片上打眼。打过眼的云母片,穿成一串,垫在汽车或什么机器上,可以隔电……那时我们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仅有这么点粗浅的知识,管他有什么用呢?反正每天九小时劳动,能得九个法郎的低工资就够生活了。我们上午工作四个半小时,中间休息半小时,吃饭、喝水。就近的法国女工中午多半回家。我们这些人就只好在附近的小饭店、酒馆“打尖”。无非是一节面包和两杯红葡萄酒(这是若飞同志和我的习惯),别人只喝一杯,或喝啤酒。有时还能吃到几块干炸鱼。填了肚子以后,便又开始了下午的紧张劳动。工作颇为劳累,但若飞同志是个十分乐观的人,他的潇洒的风度,豪放的笑谈,常常感染着我们。
1923年春,王若飞、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等同志来到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此时我已先期到达,在同一班上课。我们经常一起参加学习、讨论。若飞同志听课时十分认真,笔记记得也很仔细、很快。老师讲的话,他基本都能记下。若飞同志刻苦攻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悉心研究中国革命问题,他钻研得深,力求融会贯通。我们同学一年半的时间,他那对共产主义事业坚定不移,对国家民族忠心不二以及分析事理之细,记忆之清,对人热情诚恳等优秀品质使我终生难忘。
1924年夏,我回国到湖南工作。“五卅”运动以后,又由党中央调到北京。过郑州时,我特地下车去看若飞同志。他那时是中共豫陕区委书记,我第一次见到了他的夫人李培之同志。他俩热情地招待我吃饭,我们谈了些情况就又匆匆分别了。
1926年,在上海时,若飞同志是中共中央秘书长。是年秋末,我也在上海搞团中央的组织工作兼代理书记。(张太雷同志去了广州,任弼时同志到莫斯科向青年共产国际汇报工作。)我们常在一起开会,准备上海工人暴动。每次开会照例是若飞同志记录。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领导工作,若飞同志都亲自参加了。第三次起义成功后,他分管南市区。这段时间,事无大小,他都要管,有时彻夜不眠。
1927年3月底,党、团中央从上海迁武汉。若飞同志仍任党中央秘书长,五大时,被选为中央委员。“四·一二”蒋介石叛变,白色恐怖猖獗。但若飞同志毫不畏惧,仍然坚持斗争。“八·七”会议时,若飞同志毅然脱离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站到正确路线一边来,这在当时的他——和陈独秀有过密切关系的人,是很不容易的。
1928年党的六大在莫斯科举行,若飞同志参加了会议。会后,他作为中共代表团的一员留驻莫斯科,同时在“列宁学校”学习;董老、李培之等同志亦在。
一次我和若飞同志谈到国内上海东方饭店被捕多人的事,他含着满腔的愤怒,沉默良久。我们都怀疑是叛徒告密。当时我已参加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组织,就写了文章,宣传被捕的五位作家,痛斥蒋介石反动派的无耻罪行。这些都得到董老和若飞同志的积极赞助。
若飞同志从苏联回国以后,党派他到绥远一带工作。不幸被捕,住狱五年之久,在狱中他写下了“死里逃生唯斗争,铁窗难锁钢铁心”的铿锵有力的诗句。由于多年的单人关押,出狱后,他竟不大会说话了。记得他曾把“表壳”叫成“锅盖”。反动派是多么惨无人道啊!然而曾几何时,当若飞同志陪同毛主席到重庆谈判,在会上他那慷慨激昂的话语,滔滔雄辩的论证,却使得一切反动派丧胆。
1939年4月底,我从苏联回到延安。下了大车,已经是下午五点钟的样子,正碰到组织部大礼堂散会,大批人涌出来。我又见到若飞同志,我们热烈拥抱。第二天,若飞同志打来电话,邀我去喝茶。那时若飞同志任军委职,住桃林(又叫王家坪),新立一座茶馆开张。我由沙可夫陪同,过河到王家坪,我们坐下不久,骤起大风,花瓣落在茶杯内。若飞同志莞尔而笑,随即发出“收兵”的号令,我们就来到他住所,一间作客厅的窑洞。中午吃饭后,我同王若飞、李培之聊了很久。
延安整风时,若飞同志是中央机关人员学习组长。一次他要我讲毛主席的生平。我连续讲了两次,洛甫、蔡畅、李富春等同志都来听。
日本投降以后,党中央、毛主席让若飞同志参加国共和谈。我记得他穿着延安自己织造的呢子衣服,倜傥风流,真象个外交官的样子。毛主席看了笑说:“这真是咱们延安边区的代表啊!从他的衣服就可以看出。”毛主席由美国驻华大使陪同去重庆谈判,周恩来、王若飞等同志同行。
和谈期间,若飞同志往来斡旋、折冲十分得力,富有外交家的天才,是周恩来同志的得力助手。由于反动顽固派的阻挠,会议进行不顺利,若飞同志回延安向毛主席请示,不幸1946年4月8日在山西兴县黑茶山,与叶挺、博古、邓发等同志及黄齐生先生、叶挺同志的亲属等同机遇难。若飞同志当时年50岁。
若飞同志一生经历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等三次大革命。先后作过工运、农运,搞过军事、统战和党的组织、宣传等工作,具有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是我党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几十年里,于危难之中,他奔走呼号,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求人民的自由民主,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若飞同志生前喜爱的于谦的焚石灰诗的诗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青白在人间。”若飞同志留给我们的,却不只是青白,他留下的是为中华民族毕生奋斗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是万世楷模。
(本文由刘和忠协助整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