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增进了解扩大合作的盛会——欧洲共同体—中国贸易周圆满结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4-11
第6版()
专栏:述评

增进了解扩大合作的盛会
——欧洲共同体—中国贸易周圆满结束
为期12天的“欧洲共同体——中国贸易周”4月10日在布鲁塞尔圆满结束。这是中国与共同体自1975年建立正式关系以来,双方经济界人士的一次增进了解、探求进一步合作的盛会,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这次“贸易周”是在我国经济进一步调整和欧洲经济处于严重衰退的背景下举办的。当前,西欧国家为了摆脱生产下降、失业激增的局面,力求扩大出口,而中国正处在经济调整的过程中,经济发展速度要适当放慢。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西欧朋友存在一些疑虑,他们关心中国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会不会改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在调整中是否也要后退?
中国派出以谷牧副总理为团长的大型代表团参加“贸易周”的活动。代表团成员包括三位副部长和中国驻共同体十国的商务参赞。这一事实本身就表明中国在经济调整期间,对外开放政策不变,并十分重视同欧洲共同体发展贸易合作关系。
在开幕式上,谷牧副总理明确指出:“中国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不会改变。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不会变,中国执行自力更生为主,同时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的方针也决不会变。”在贸易周期间,中国方面还向欧洲共同体的经济界人士介绍了中国国民经济调整的基本情况,中国对外贸易的前景,以及中国吸收外资的情况和政策。从而使欧洲许多经济界人士增强了同中国发展贸易的信心,解除了某些人的疑虑。比利时《晚报》说,“贸易周”“再次表明共同体十国与亚洲巨人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性”。英国《卫报》认为,共同体各国政府和厂商听了谷牧的讲话后对贸易前景“感到放心”。
欧洲一些政府领导人在会谈中对中国的经济调整表示理解。比利时外贸大臣于尔班说:“中国调整经济是明智的,比利时经济界要相应配合。”卢森堡外交和外贸国务秘书保罗·黑尔明格说,中国的经济调整方针是“合理的”和“更加切合实际的”。一位共同体官员对中国记者说,“我完全赞同中国进行的经济调整”,并用形象的比喻说,“经济发展就象火车头一样,起动时总是缓慢、稳当,然后才能高速前进”。
“贸易周”的举行还表明中国与欧洲共同体都有进一步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的愿望。欧洲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在1980年,中国进口贸易最多的国家是日本,第二是美国,第三是欧洲共同体,出口贸易最多的是日本,其次是香港,欧洲共同体名列第三。“贸易周”期间,双方就中国在能源、港口、铁路、电站,特别是对轻工业进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需要进行了讨论,中国愿意和一切友好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外贸部副部长贾石说,去年中美贸易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是由于中国从美国进口了粮食、棉花等农产品,中国希望西欧也能向中国供应粮食、种畜和一些农牧业产品,中国“在进口时将继续给予有利的考虑”。他还说,中国打算从日本和西欧购买化肥、农药、化工原料等产品,“希望共同体的有关厂商能在这些领域提高竞争力,扩大这些产品对中国的出口”。他的讲话已在西欧厂商中引起了积极的反应。
欧洲共同体十分重视同中国发展中长期的贸易关系。共同体委员会副主席哈费尔坎普说,他预计,到1990年,共同体与中国的贸易额将为目前的四倍。共同体委员会对外关系总司长罗伊·登曼强调说:“合作的双方(共同体和中国)都要认真地考虑对方的具体的需要,特殊的困难和潜力。在我们致力于进一步加强我们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应该具有远大的眼光。”
“贸易周”期间,许多厂商也对我国的贸易体制和作风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要求中国有关当局明确管辖权限和经营范围,改变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以便进一步扩大双方的贸易合作。事实证明,这次“贸易周”不仅巩固了中国与共同体之间已有的贸易基础,而且为双方的经济贸易合作开辟了新的领域和途径。
新华社记者 陆亨俊 杨元华
(新华社布鲁塞尔4月10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