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跨越台湾海峡的空中桥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4-13
第3版()
专栏:

跨越台湾海峡的空中桥梁
台湾海峡把台湾岛和大陆分隔两处,却隔不断海峡两岸人的骨肉深情。三十年人为的藩篱,更挡不住空中的电波。
亲切的关怀
1954年8月15日侵晨,台湾上空响起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对台湾广播”的声音。从那时起,播音时间和频率,不断地增加。现在,从黎明到深夜,不间断地用普通话、闽南话、客家话进行广播,把祖国的关怀和亲人的思念,送到台湾同胞的心坎上。
“祖国大陆的声音!”台湾同胞为了躲避当局的镇压,有的人带着耳机,有的人躲到郊外,有的空军人员利用在空中飞行训练时间……就这样一年、两年、八年、十年,有的人连续收听了二十多年。当一位台湾青年学者听到祖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人造卫星上天,导弹发射成功等消息时,激动得四处秘密相告,感到无比自豪。
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民族乐曲、家乡小调,穿插着亲人书信、讲话,使多少人禁不住流下了悲喜交加的眼泪。
周恩来总理关怀台湾的渔民。他亲自指示电台要向海上渔民广播天气预报。当年第七号强台风的预告广播稿,就是周总理亲自审定的。多年来,有多少台湾渔船,听了台风警报,到祖国港口避风;或是得以平安返航。
两岸的“信使”
对台湾广播,从开播以来,先后设立了“听众服务”、“亲友信箱”和“台胞信箱”节目,专门播送生活在大陆的台湾籍同胞和有亲友在台湾的大陆各界人士的家信、讲话,以及寻找亲人的启事。二十多年来,这些节目帮助多少失散多年的亲生骨肉,恢复了联系,解除了思念之苦。有人听到自己父亲的讲话录音,马上写信给爸爸:“我就是您三十年来时刻挂念着的女儿。朝思暮想,甚至祈求佛祖保佑,希望有朝一日能得知我父消息。当女儿从广播中得知我父无恙,不禁鼻酸泪涌……。盼望您好好保重,今生再次重逢。”台湾同胞陈成宗和蔡秀云姐弟,十来岁时被卖到大陆,和老家一直音信断绝。去年九月播送了他们的平安家信,他们很快就收到了在台湾的母亲的来信。
对台广播编辑部还直接收到了大批台籍听众来信。单是今年二月份,编辑部就收到从日本、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国和地区转来的听众信件近五百封。一位台湾老妈妈来信说:“我的儿子15岁到祖国大陆谋生,离别三十八年,全无讯息。如今我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盼电台同仁相助,自当感恩不尽。”
今年二月初,对台广播编辑部根据一位居住美国的台湾同胞来信,为他寻找到伯父、叔父、姑母、表姊,以及亲朋好友的弟弟、妹妹和子女等共二十几个人。最近,这位台胞的姑母郭女士来信说:“感谢电台同仁不辞辛苦,顶风冒雪,爬山越岭,为我们寻找亲人。为我们送来了祖国的温暖,送来了报喜的佳音。”
共同的心愿
早在五十年代,周总理就代表祖国政府向台湾同胞发出庄严号召:站到爱国主义旗帜下来,同祖国人民一起,为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二十六年来,对台湾广播的这些庄严号召,鼓舞着台湾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军政界的爱国人士为祖国的统一而努力奋斗。
1979年元旦,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后,台湾收听祖国大陆广播的人越来越多。台湾市面上竟一度出现了小收音机和耳机供不应求的现象。台湾当局虽然严加控制,但人们从耳语到聚会,总要谈论
“三通”,谈论统一。一位台湾听众来信说:
“我们日也盼,夜也盼,整整盼了三十年,盼来了《告台湾同胞书》的大喜讯。它使每个在台湾的同胞,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花——台湾回归的日子不远了!”
1980年春天,一位台湾工商业者回到江苏和老妈妈团聚了。当他在火车站看见自己日夜想念的亲人,立即双膝跪下,母子紧紧相抱,痛哭流涕。他说,三十多年来,我早有回归的思想,从广播中听到了《告台湾同胞书》,回归的念头更坚定了。一个祖国,一个母亲,非回来不可。我的孩子刚刚生下来,就给她起名叫“帆凡”,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一帆风顺地返回家乡。袁文芳(附图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编辑部收到的海内外大批听众来信。
双阳 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