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津巴布韦遗址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4-13
第7版()
专栏:

津巴布韦遗址巡礼
蒋元椿
索尔兹伯里有一家多层饭店,取名“莫诺莫塔帕”。据说这是十五世纪时强大的“贝纳梅塔帕帝国”一个国王的名字。位于维多利亚堡南面的大津巴布韦遗址,可能就是这个“帝国”的京城。在班图语中,津巴布韦意思是石头房子。津巴布韦现在的国名,就是由此而来。
莫诺莫塔帕和他的“帝国”的存在,现在只有当时侵入这个地区的葡萄牙人的一些记载。由于数百年来西方殖民主义对这里的掠夺和破坏,真相究竟如何,已经无从查考,考古学家们也众说纷纭,至今难有定论。但是大津巴布韦遗址作为历史的见证却依然存在。这个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规模最大的遗址,于是成了人们凭吊非洲昔日光荣的场所。
去年4月,正是南半球的秋季,笔者乘去津巴布韦采访独立庆典之便,对这个举世闻名的遗址作了一番巡礼。
从维多利亚堡到遗址,已是下午了。遗址的主要所在地是正前方一座林木葱郁的小山,高不过一百多米。它朝向西南的一面是几乎与地面垂直的悬崖。
所谓大津巴布韦遗址,包括这山上的城砦,山下的一个大围圈,和在这两者之间及其东南的一片废墟。根据在城砦发现的两块木片,测定遗址的建造当在十三到十四世纪。从在这里发现的琉璃串珠、黄金制品和中国明代瓷器碎片来判断,当时这里的居民非常富有,并且同在东非进行贸易活动的阿拉伯人有交往。但是后来他们为什么离开了这里,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当时部族人修的上山道路有两条:一条在悬崖的石缝里,陡直险峻;一条在山的西北面,据说是为往西北的基尔湖取水之用。现代人们为了便于上山,从西南修了一条路与原来的取水小路在半山腰里相接,我们就从这条路上山。这条石砌路比较宽,但原有的取水小路就很窄了,只能通过一个人。石级宽窄不等,有的只能放下脚尖。路的两侧是半人多高的苔痕斑驳的石墙。它是用厚10到20厘米左右的几何形片石堆成的,片石上下两面都很平整。大津巴布韦的所有建筑物都用这种片石堆成,没有任何泥土或石灰之类的粘结材料。这是这个废墟的最大特点。
从取水小道来到山砦的城墙前。穿过一个石门洞,进入山砦,就发现它是用片石墙把许多大漂石联结而成的一个近乎椭圆形的大院子。它的北面和东面利用互相堆叠的大漂石作墙,南面和西面则有整段很高的片石墙。在由此构成的院子中间,也有许多大漂石,建筑者就在这些漂石间用较低的片石墙,构成十来个大小不一的独立空间,它们之间有相当复杂的狭窄通道。它们全是露天的,据说至今没有发现过任何屋顶的遗迹。
山砦西面是一堵最厚的墙,登上墙顶,向西北望去,可以看到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基尔湖,以及西、北两面的群山和林木覆盖的平原。城墙的某些地方已经坍塌,从这里可以通到据认为是从前祭神的院子。
这院子只有向南一面是石墙,其余几面都是漂石。十九世纪白人殖民者来到时,在这里发现了五个当初部落的图腾——津巴布韦鸟。这是用略带粉红色的皂石刻成的一种鸟,身体象鹰而头象鸽子,高约50厘米,两翼贴身,蹲踞在约一米多高的扁平石柱上。由于在这里发现了金制品,殖民者蜂拥而来,许多其他遗物几乎被盗劫一空。
下山走向东面的废墟,一群猴子正从废墟中出来,蹦蹦跳跳地向北面山上走去。废墟是用片石堆的墙,围成独立的院落,以裸露的石坡作为地面。院墙大多已经坍塌,一种类似龙舌兰的植物在它们中间繁茂地生长,好象守卫的哨兵。
穿过废墟,走上一个小坡,就来到了大围圈。这是一个近乎椭圆形的用片石堆叠成的建筑物。从外面看到的墙,东南一面比较完整,高约九米,西南、正北和东北有三个出入口,这里的墙比较矮,高约六米,也比较薄。穿过东北口子,发现里面还有一堵墙,只有外墙一半高,片石表面较粗糙,堆叠也较零乱。据认为这是最早期的墙。它同外墙平行,从北延伸到西南就中断了;它同内部另外几堵断墙相连,形成几个院落。整个围圈都是露天的,没有任何遮盖。
顺着内外两墙之间的甬道向东走,就来到了著名的圆锥形塔。塔紧挨着外墙,也用片石堆成,高11米,底部直径约六米,顶部直径约二米。塔的南北两侧各有一棵数人合抱的大树,叶子类似冬青。内墙在这里开了一个口子,里面不远处有一个不高的土台,据说这是祭塔的地方。有人认为,这塔是原始社会中生殖器崇拜的遗迹,但这也只是猜测而已。
从大围圈出来,踏着荒草走向归途。这时在落日余晖中,群山寂寂,林木无声,一切都仿佛陷入了绵绵沉思。回过身来,逆着西下的夕阳,眺望这一片废墟,不禁百感交集。人类历史的一部分,由于天灾或是人祸而消失了,只剩下它的被劫掠一空的躯壳,向后世证明它曾经存在过。往者已矣,来者可追。津巴布韦的子孙正在拣起他们祖先留下的断了头的历史的线索,重新缔造历史,创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