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语言美从哪里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4-13
第8版()
专栏:论语说文

语言美从哪里来?
郑林曦
1948年在河北平山西柏坡附近新华社工作的时候,碰到一位美国朋友。他会说汉语普通话,共同工作之余,他也参加到中国同志之间一同谈话玩笑。当他听到中国人互相开玩笑时偶尔带出的“老丈人”“小舅子”以及涉及妈妈姐妹的骂人话时,皱着眉头表示很不理解。他问我:把别人称作老丈人、小舅子,怎么就算占便宜呢?说跟挨骂者的妹妹睡觉,怎么就算骂了对方呢?我听后哑然苦笑。象我们语言中长期积存下来的这些泥垢,自己人听惯了不以为意;经外国朋友一指出,却实在有点儿惭愧,一时不知道怎样回答才能解释清楚。
把鲁迅先生所评论为“国骂”的那些脏字眼分析一下,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是与欺侮妇女、施行性的残暴有关的。而这正是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剥削阶级长期以来以凌辱妇女为能而不以为耻的丑恶意识造成的。恩格斯曾经把如何对待妇女作为评定一个社会是否从野蛮进入文明的标志。我们语言中严重侮辱损害妇女(我们的母亲和姐妹)的那些“国骂”之类的脏东西,其实是野蛮的遗留。把这些野蛮的遗留从我们的语言中清除出去,特别是不让它侵害我们的儿童和青少年,这不仅可以逐步作到语言美,也有利于养成新一代的心灵美。
我国历来重视语言教育。孔门四科,“言语”居于首位。《论语·先进》:“言语,宰我、子贡”。语言学得有专长的,还受到表彰哩。古人也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少仪》:“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注释说:“穆穆者,敬以和;皇皇者,正而美”。这自然是封建阶级统治者内部在对人的关系上要求尊敬和和善。可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在人民内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也应该要求互相尊敬和和善相处吗?苏联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初,曾有过一句歌词:“这里老人到处受到尊敬”。我们建国初期,解放军和青少年,见了老年的百姓也是尊声
“老大爷”,见了老干部模样的人则喊声
“老同志”,然后才说话。可是,经过一场所谓“文化大革命”,自己头发也白了,在电车上或者商店里,从青年人口中所能听到的“尊称”,却往往只是一声“老头儿”。1973年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挤上公共汽车时,一位青年本要站起来让坐,可是同坐的另一位小伙子拉拉他袖子让他坐下。我挤到他们身边,听见那位小伙子用并不怎么低的声音说:“让什么坐?知道他是右派还是老走资派!”这话倒使我悟出一点道理——在被人为地分裂开的社会里,人民间互不信任和尊敬,是不能希望有文明礼貌和互相说优美、文雅的语言的。
语言美从哪里来?来自在共同劳动、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互相尊敬和爱护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青年尊敬老人,长者爱护后辈,有了这种意愿,自然会去找去学美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社会风气,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不容易作到;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却较有条件作到。只要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了“左”的思想,再加上教育帮助,就不难把动不动恶语伤人、满口难听脏话的坏风气改革掉。让我们民族的优美的语言,在人们的口齿间重新象清泉一样涌流出来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