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洁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4-14
第8版()
专栏:人间说戏

洁癖
黄裳
苏州市京剧团演出的《李慧娘》得到了很大的成功。除了胡芝风同志精彩表演与创新的因素之外,我想那个善良、勇敢、无畏的女性复仇者的形象,也是博得观众喜爱与同情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民是善良的,但往往被误认为软弱可欺。这是几千年来剥削阶级统治者屡犯而不能改的一个主要错误。贾似道的“家姬”只不过是说了一句“美哉少年”,表示了一点偶然的想法,就使老贼妒火中烧,一剑把李慧娘杀死了。不足,还要用死者的人头恐吓其他的奴隶。你看,贾似道就是这样一条红了眼睛的淫毒险狠的恶狼。人们理所当然地要把同情给予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即使她是一名女鬼也罢。
自《红梅记》、《樊香记》产生之日起,几百年来,大家都没有提出过什么异议,一致批准或勉强容忍了这个主题。只是到了十多年前,江青和康生才出来戟指痛骂。难道他们真的是为了破除迷信么,恐怕没有谁肯相信这种鬼话。他们那些见不得阳光的鬼魅,自知干的坏事太多了,怕被害者起来和他们算帐,因此不能不把一切复仇的形象,包括女鬼都扼死。这用意其实是很清楚的。
贾似道的劣迹多矣。但剧作家只选了这个细节来加以暴露抨击,至于他怎样在半闲堂中斗蟋蟀和其他罪恶勾当就大加省略。这也并非偶然,也不只是想在每个作品中都加一点“爱情”的“调味剂”。几千年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拿女人不当人,抓住了这个主题,许多东西就都能顺手牵出来了。我想这可能就是这类题材在旧戏中特别多,而许多剧种往往又都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支柱的重要原因。反封建的斗争在这块场地上也实在进行得格外火炽。
不过同时应运而生的又有一种可敬的“洁癖”。和人民的意见相反,封建时代的道学家是不肯正眼看一下这类描写下作事物的戏文的。这意见到今天似乎也并未绝迹。某些评论者总是着重责怪作家不该写这种“下作”的事物,却不问作品是否批判了邪恶,伸张了正义。仿佛真的是在反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依评论者的看法,被侮辱强奸的少女倒是不值得同情的了。同情了,就等于强调了贞操的神圣,发展下去可能就变为“初夜权”崇拜,那就不只是封建的东西,简直是奴隶社会的东西了。这样一来,在《红梅记》中该死的是不正经的李慧娘,贾似道反而无可非议了。这样的意见难道是可以想象的么?而且是打着“反封建”的旗号说出的。
这就提醒人们,反封建也有种种的。凡事不可偷懒,都得用心想一想。
听说胡芝风同志正在拍电影《李慧娘》,但愿有更多的观众能在银幕上欣赏这出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的好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