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养树”与“养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4-16
第3版()
专栏:杂谈

“养树”与“养人”
李春
偶翻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觉得郭橐驼对种树的一段议论,深中肯綮。
郭橐驼以种树为业,他种的树无不成活,而且长得粗大茂盛,其中果木树结实早而且多。问他种树有什么秘诀,他说只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这就是说,要种好树,必须适应树木成长的规律,让它的本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反之,如果“根拳而土易”,培土“若不过焉则不及”,或者“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那就违背了树木的本性,“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是势必事与愿违的。
这些种树经验,今天也仍然适用。据负责太原市西山绿化工作的同志讲,这几年,省市直属机关在西山所栽的树,各单位负责的地段,成活率差别很大,有的高达95%以上,有的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甚至还有“植树不见树”的。看来,各家应该认真总结一下植树的经验。
不过,柳宗元写种树是为了借题发挥,旨在反对官吏烦令扰民,使百姓“病且怠”,不得“蕃吾生而安吾性”。所以,他在篇末说:“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我以为,“养人”,培养人才也可以从郭橐驼的养树论得到启发。
人才和树木一样,也有它的成长规律。“育人”也有一个“顺天而致其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的本性或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所处的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离不开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由于人的可塑性极强,所处的社会环境又极为复杂,所以,只有使人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结合得好,施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才能利于人才的成长;反之,就会埋没和戕害人才,而这比“养树”时的“顺天致性”要难于掌握得多。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尊重、研究人才成长的规律,并自觉应用于培养人才的社会实践。比如,改革干部管理体制,充分发掘和运用现有人才的问题;尊重个人的爱好和专业特长,创造与改善学习和工作的环境,给人才成长提供肥壤沃土的问题;建立健全精神和物质奖励制度,以激发人们好学上进的积极性的问题;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坚持因材施教、反对千人一式,坚持循序渐进、反对揠苗助长,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之类的问题;以及尊重科技人员的工作特点和某些性格特点,不要横加干涉的问题;等等,都有一个尊重、研究和运用人才成长规律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得好,就能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反之,就可能埋没人才或阻碍人才的成长。遗憾的是,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未对这些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现在,我们国家开始把人才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并有了少数专门研究机构和专门工作者,这是大好事。但我以为还很不够,还应唤起全国人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组织人事部门和教育单位的严重注意,以加快人才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加快人才的培养。
种树要做到“顺天致性”,还要注重护林,坚持“育林者赏,毁林者罚”,国家为此还制定了森林法。而在人才问题上,尽管埋没、浪费、压抑以至迫害人才的现象还严重存在,远比植树造林方面存在的问题多得多。但从社会舆论上说,目前还只是少数人在大声疾呼,从制度上国法上说,现在还没有“育才者赏,毁才者罚”的具体规定,更没有“人才保护法”。我们希望能在短时期内看到这类规定的订出和执行。
风和日丽春光好,“养树”“养人”正宜时,让我们齐心“养树”,使祖国绿遍天涯;让我们合力“养人”,看祖国英才辈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