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重印《小说月报》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4-16
第8版()
专栏:

重印《小说月报》序
茅盾 遗作
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创刊于1910年7月,到1932年“一·二八”,因商务印书馆遭战火而停刊,算来有二十一年。然而《小说月报》在社会上发生广泛影响,却只有十一年,即1921年到31年。
1921年,我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两年后由郑振铎接编,直到终刊。这十一年中,全国的作家和翻译家,以及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者,都把他们的辛勤劳动的果实投给《小说月报》。可以说,“五四”以来的老一代著名作家,都与《小说月报》有过密切的关系,象鲁迅、叶圣陶、冰心、王统照、郑振铎、胡愈之、俞平伯、徐志摩、朱自清、许地山等,以及二十年代后期的巴金、老舍、丁玲、沈从文等。值得提到的是,巴金、老舍、丁玲的处女作都是在《小说月报》上首先发表的;我的第一篇小说《幻灭》也是登在《小说月报》上。十一年中,《小说月报》记录了我国老一代文学家艰辛跋涉的足迹,也成为老一代文学家在那黑暗的年代里吮吸滋养的园地。
这十一年中,《小说月报》广泛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文学、首先是介绍了俄国文学和世界弱小民族的文学,也介绍了西欧、北欧、南欧的以及曾为西班牙殖民地的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文学。
这一时期,《小说月报》的编辑方针是:兼收并蓄。不论观点、风格之各异,只是不收玩世不恭的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也许,这一些就是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之所以在当年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因。
当年在《小说月报》上各显身手的作家、翻译家,中国和外国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研究家,有不少今尚健在;但十年浩劫中也有不幸而逝世的。我觉得最令人遗憾的,是在《小说月报》这文艺园地上辛勤劳动九年的园丁郑振铎却在1958年因飞机失事而去世。他是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者,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者,也翻译、也创作。他若健在,这篇《序》该归他写。至于我,适逢其会,革新了《小说月报》,只是一个清道夫,谈不上什么贡献。
今当四化之年,文艺界空前活跃,新人辈出,大小刊物,灿如繁星。现在,书目文献出版社要重新影印革新后的第十二卷至二十二卷《小说月报》,此亦保存史料、推广史料之一道,是有意义的。事物是发展的,鉴往以知来。从这重印《小说月报》一事,可以看到凡对文学有涓滴贡献的,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是不会被遗忘的。也可预料,今后的文坛必将日益更新发展,满足十亿人民对精神粮食的需要。
一九八一年元月十五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