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6阅读
  • 0回复

面向现实 敢于改革——记中共江西省宜春地委书记王树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4-17
第2版()
专栏:江西通讯

面向现实 敢于改革
——记中共江西省宜春地委书记王树衡
1979年春初,正是传达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时候,王树衡怀着建设四化的坚强决心,受命来到宜春地区担任地委书记。
到任的第一天,他没有进地委机关的大门,就到正在开三级干部会的上高县去了。基层干部反映,农民要求实行包产到组、联产计酬的责任制。可是,过去谁搞包产到组谁就挨批。县委负责人问新来的地委书记怎么办?王树衡告诉他们,他原来工作的地区有一个县,1978年60%的生产队搞了包产到组、联产计酬的责任制,增产幅度比全县平均水平高一成多。他说,既然农民要求实行这种责任制,实践又证明能够促进增产,我们为什么不坚决支持呢?
王树衡转了几个县,了解到全区有几亿斤的储备粮和余粮,长期锁在仓库里。他主张拿出一部分来搞活经济,让“死”粮变成“活”粮。宜春县随即拿出100万斤粮食用于发展畜牧业,拿出100万斤粮食和20万斤食油在城镇办饮食业,活跃了市场,还安置了三百多个城镇待业青年。
类似这样的事,他还办了好几件。
这一来,王树衡上任没有几天,人们就议论开了:
“新来的地委书记不寻常,面向现实,敢于改革。”
不能要中央编部《辞海》
王树衡到各个机关看望干部,听取各个部门的情况汇报。他看到摆在自己面前的问题是很多的。宜春地区发展农林牧副渔的条件好,但是,“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农业除粮、茶之外,其它都减产。农业内部比例失调、农民收入不多。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干部被政治运动搞怕了,一事当前,就翻文件、查根据。本本上没有说到的,即便是明明可以办到的事情也不敢办。他们把本本当作“保险箱”,躲在“保险箱”里工作。
千头万绪,从何入手?鉴于当时春播即将开始,作物种植计划急需安排落实,王树衡首先抓农业内部比例失调的问题。他根据省委的指示精神,提出来个“‘纲’上动土”,让那些田多人少的生产队拿出一点低产粮田来种植经济作物。新来的地委书记的这个点子,使人们感到惊讶,私下议论:“这是一着险棋!”没有文件,没有根据,将来出了问题谁担待得起!
下班的时间过了,王树衡还在办公室里和几个管农村工作的干部研究“纲”上动土的问题。他对大家说:“现在,中央的大政方针明确了,省委支持我们,我们就要大胆地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什么都要上面具体规定了才办,中央就是编部《辞海》也不够!”
其实,王树衡敢于下这着“险棋”,并不是无端的冒险。他的见解渊源于调查研究。宜春县洪塘公社有个五百里大队。这是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曾振荣领导的一个先进大队,粮食亩产一吨多。王树衡去看望老劳模,老曾对他说,我领导的是个高产穷队,年终分配不能兑现,欠债三万多元。穷的原因是砍掉了经济作物,把工副业当“资本主义的路”堵死了。王树衡问,能不能把经济作物恢复起来?能不能拿出一点土地来种瓜菜和苎麻?能不能从农业上抽点人力搞副业、办工业?老劳模一听就笑着说:“我们有土地,有人力,有资源,生财之道是现成的。就是上级不叫搞。只需你们当领导的一点头,我们把多种经营搞起来,经济就活了。”
王树衡在地委常委会上介绍了五百里大队的情况,又和常委同志一起回顾与分析了全区过去29年的历史,凡是多种经营搞得好的年份,粮食增产也多;凡是多种经营被砍光的年份,收入减少,粮食也上不去。经过反复讨论,地委向全区宣布,往后不再向生产队下达命令式的作物种植面积计划,尊重生产队自己安排各项作物的种植权。农民对此高兴极了,全区调剂出17万亩低产粮田来种植经济作物。1979和1980年经济作物获得丰收,粮食总产也有增长,社员从集体中分配的纯收入明显增加。更大的收获还是随着经济的活跃,人的思想也活跃起来,一些干部从“保险箱”里走出来了。
“难道责任制增产的粮食吃了会肚子痛?!”
1979年春季在“‘纲’上动土”的同时,王树衡就提倡和支持干部社员大胆试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他鼓励大家:“不要顾虑重重,好象只有‘大锅饭’才是香的。难道责任制增产的粮食吃了会肚子痛?!”
可是,三月正是乍暖还寒时刻,社会上突然掀起一股纠“偏”之风,责难和反对包产到组的责任制。人们议论纷纷,这无异给农民迎头泼了一盆冷水。
怎么办?县、社干部给王树衡挂来了询问的电话,有的县委书记赶到地委来找他,有的干部向他报告,他们那里解散了作业组,撕毁了包产协议……
王树衡深深懂得,全区干部、群众都在望着地委,如果地委的腰杆子一软,就要“风”卷全区,“吹”掉责任制,又吃“大锅饭”。他从乡下回来,顾不上休息,就和常委们交换意见,确定了一个稳定责任制的电话会。王树衡代表地委明确地宣布:政策没有错,方向没有偏,责任制不能变,年初说定了的,年终一定兑现。
农村生产责任制稳定下来了,全区半数以上的生产队划分了常年作业组,建立了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王树衡又及时给地、县领导干部打招呼:应该允许下面试验,支持下面探索,帮助下面总结,千万不要坐在办公室里给下面念“紧箍咒”,动不动就起风折腾人。
王树衡同县委书记们讨论如何发展油菜生产。宜春县委书记张炳昌讲了他的一个调查材料,温汤公社1978年第一次种了四千来亩小麦,由于面积大,怕管理不过来,生产队在统一播种之后,按劳力把麦田包到户管理,这一来调动了家家户户的积极性,结果小麦大丰收。张炳昌说,宜春县今年冬种油菜也准备这么办:集体种,分散管,联产计酬,超产归己。
“小麦分散管,油菜分散管,都分散管了还有什么集体生产的优越性?”有的同志尖锐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县委书记们激烈地争论了一天,最后王树衡讲了自己的看法:集体的活分户干、分人干,同资本主义不相干;大呼隆、一窝蜂地干活,正是我们的弊病。现有生产力水平的集体经济,既要有集体劳动的形式,也需要分散劳动的形式。分户分人管理就是分散劳动形式,有利生产,为什么不可以采用?他风趣地说:“‘包’出来的菜油也是香的嘛!”
秋季丰收之后,王树衡和地委的同志分赴农村,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对生产责任制进行总结。他们跑了许多社队,调查过植棉、种椒、养鱼专业组,也访问过为集体饲养一百八十多头生猪的专业户,一年向集体上交上千元利润的专业人,听取了许多社员的意见,掌握了“四专一联”责任制的产生、作法和特点之后,又同县、社的干部商量,在全区提倡推广。去年,全区已有39%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
“我们自己来下活这盘棋”
1980年栽了早稻之后,地委副书记张亚翼向王树衡提出,他要到山区搞点调查,寻求山区致富的路子。王树衡支持他这样做。宜春地区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60%,山区每人平均口粮比平原地区少二三百斤,有些社队每人平均分配只五六十元,缺粮又缺钱。过去,一说要改变山区面貌,就向上伸手要钱要粮,上面拿不出大批的钱和粮来,山区问题便摆在一边,有人把它比做是“一盘死棋”。
“我们自己来下活这盘棋!”王树衡和张亚翼商定下来。
张亚翼带领一个由各有关部门干部参加的调查组,来到边远山区铜鼓县调查,重点解剖山富人穷的赤洲大队。二十多天后,王树衡召集地委常委听取调查组的汇报。调查组汇报了一天,反映了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王树衡鼓励大家说:“解决山区问题有希望了。”他要调查组再解剖一两个不同类型的典型,同时给有关县打个招呼,都搞个山区调查,然后全地区开个山区工作会议。
有个干部半真半假地给王树衡提意见说:上面既没有布置开这类会,又没有下达这方面的文件,也没有增拨支援山区的粮钱,何必多此一举!
王树衡不喜欢这种上面开个什么会,自己也就开个什么会;上面布置了什么,自己也就布置什么的“机器人”。他气愤地说过,“宝贵的时间就丧失在这些同志的手里。”他前年到了一些山区社队,耳闻目见了山区的贫穷,对解决山区的问题心急如焚。他主持常委会第二次听取调查组的汇报时,把各部门的负责人也请来出主意。根据地委调查组写的四个报告和有关县市送来的调查材料,山区主要问题找到了,也有了一些解决的办法,最后剩下一道“难题”:调整山区生产方针,一批社队实行以林为主,改吃定销粮。那么,粮食从哪里来?有的人主张给省里写报告。省里一时解决不了又怎么办?王树衡想到平原地区农民说的一句话:“不愁钱,不愁粮,只愁没有木头盖新房。”他和常委同志商定一个解决的办法:组织山区以木竹同平原地区交换粮油。
地委顺利地召开山区工作会议,调整山区生产方针。在林业部门的统一组织下,在完成国家上调任务之后,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山区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以木竹和平原地区交换粮油。这些搞活山区经济的措施一落实,“死”棋变“活”棋了。江西省委领导同志称赞宜春地委解决山区问题的思路开阔,措施有力,并把他们的经验转发各地、市、县委参考。
“只要全区五百万人民高兴就行了”
1980年春天,宜春地区有过一阵小“倒春寒”:社会上传来了一些说王树衡刮“右倾风”的冷言冷语。
地委机关几位干部来到王树衡的住地,劝王树衡今后少讲话,少留话把子,提防有人抓辫子。
王树衡弄清了他们的来意,深情地笑了:“文章刚开头,怎能放下手中的笔?当地委书记,怎能装聋作哑?我讲三中全会精神,讲党的方针政策,讲解放思想,我不怕抓辫子!”他停了一会儿,又说:“搞改革,看法会有不同,议论会各种各样。我们不能等到完全统一了认识再干,只能大的方面一致了就干。人家说我这样那样,用不着解释,让实践去检验吧!”
“人家批你右倾……”
王树衡爽朗地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活着就是为了人民,只要全区500万人民高兴就行了,别的我都不管它啦!”一切为着人民,为着实现四个现代化。
新华社通讯员 陈全义 钟家明
新华社记者 李沁源 刘光辉 黄正根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