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学上海学什么?——从上海纺织工业发展得到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4-20
第4版()
专栏:

学上海学什么?
——从上海纺织工业发展得到的启示
到上海纺织行业参观学习的人们,常常被一种奇特的形象所吸引:这里的设备既是陈旧的又是新型的;这里的企业既是古老的又是先进的。新与旧、先进与古老的结合,这正是上海工业成功的奥秘。
充分发扬工人的主人翁精神对陈旧设备施行“换心术”
走进纺织厂各个纺纱车间,如果你细细观察那细纱机的机架,上面还留着二十、三十年代产品标记。但是,细纱机的“心脏”——工作机构,却早已施行过“换心术”。纱锭每分钟回转次数,从建国初期的七八千转提高到一万七八千转,每1,000只锭子每小时的产纱量从18公斤提高到45公斤,比世界先进水平还高出50%左右。上海纺织工业对锭子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改造,第一次由平面锭子改为轴承锭子,第二次由轴承锭子又改成分离式的高速锭子。结果,现在的一只锭子功效等于建国初期的两只半锭子;还纺出了涤棉纱和具有毛型感的中长纤维纱,为上海纺织品的更新换代立了新功。解放以来三十一年间,全市棉纺纱锭由于经济改组减少了16%,棉纱产量(折算成解放初期的相同支数)却增长了2.96倍。
上海纺织行业对陈旧设备施行的“换心术”是一项精细的手术,它的成功全靠纺织工人的主人翁精神和高超的技术,国家并没有花多少投资。国家给他们的资金,他们不是象撒胡椒面那样满把撒,而是象放味精一样用在刀刃上,用在发展生产的关键环节上。
上海手套一厂是个外貌简陋的“弄堂工厂”,可是“败絮其外”、“金玉其中”,我国第一座“群控”车间的电子计算机控制室,就设在这个厂的一个木结构阁楼里。三台崭新的电子计算机指挥着楼下车间里的150台全自动手套机进行各种复杂的操作,织出的绚丽夺目的花式手套一会儿便堆积如山。工人们繁重的劳动,已经被机械和“电脑”代替了。上海手套行业从1958年以来,开展了四次系统的技术革新,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半自动化、自动化,目前正向全自动化进军。全行业职工从七千五百多人减到二千人,年产量从71万打增加到622万打,其中三分之二出口为国家换取外汇。每个工人的实物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三十多倍。
钻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用标准粉做奶油蛋糕”
上海纺织行业许多工厂厂名和产品往往“名实不符”,厂名是陈旧的,产品却是崭新的。不断有工厂根据市场需要实现转产:第一织袜厂成批生产针织外衣坯布,针织一厂正在加工各种纯涤纶服装,绒毯三厂的主要产品却是中长纤维窗帘布,手帕七厂生产比府绸还要薄的色织涤棉细纺布,毛巾厂转产绒绣床罩,围巾厂转产提花大台布等等。上海纺织职工认为,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将过去“用精白粉作大饼油条”的落后状况改变为“用标准粉做奶油蛋糕”,这是上海工人对国家应作的贡献。因此,就在那些老厂里,人们不断创造出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对低档原料进行高级加工,高档原料进行精致加工,使上海纺织品面貌日新月异,为国家提供的积累越来越多。
上海第十二棉纺织厂是一家有60年历史的老厂,也是全行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现代化的榜样。看看这个厂的机械化运输线是很有兴味的。从水路来的原棉一靠岸,就有一条67米长的运输线把沉重的棉包迅速送进仓库,工人在洁净的操作室里操纵起重设备,那种肩扛、车推的状况不见了。从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到络筒子、整经、织布直到布匹打包出厂,各道工序之间有16条自动运输线互相衔接,运输线全长1,200米,其中粗纱运输线还由电视监控设备指挥。几十年来,这个厂日积月累,成龙配套地推广了我国棉纺织工业创造的31项重大技术革新,同时又有许多自己的独创。去年,这个厂集中国内棉纺新工艺、新技术的精华,建成了一个装有三万八千纱绽的纺纱车间,平均生产一件纱只用2.89个人工,实物劳动生产率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老企业真有点现代化的味道了!现在这个厂一年的积累就可建造两座半规模相同的棉纺织厂。
上棉十二厂是整个上海纺织工业的缩影,全行业走的就是一条投资少、收效大的路子。三十一年中,国家给上海纺织工业的基建投资和技术措施费用不过八亿一千四百万元,而上海纺织工业为国家提供的积累却达五百多亿元,为国家投资总额的六十多倍。拿这些钱可以建设上海这样的纺织工业基地二十三个半。全行业劳动生产率比全国纺织工业平均水平高70%;每100元固定资产提供的产值为全国纺织工业平均数的一倍。
上棉十二厂厂长兼总工程师陆国贤对记者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搞现代化,我们一刻也不能忘记中国的国情。新与旧的结合,先进与古老的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只要有了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和高超的技术,花钱不多,就可以把旧设备变成新设备,依靠现有的企业实现现代化。
新华社记者 吴复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