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七老支农 去年为天津北郊区岔房子大队增加收入42万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4-20
第4版()
专栏:

七老支农
去年为天津北郊区岔房子大队增加收入42万元
天津市七位退休老工人积极支援农业生产,1980年为北郊区岔房子大队增加收入42万元。
这七位老工人中的张文彬、张起文、乔国荣、李玉山的年龄都在七十岁以上,袁庆章、刘国玉、孙术明也都是六十开外的老人了。三中全会后,这七位老同志如拂春风,觉得党认真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虽然年迈退休,也应为社会主义干番事业。1979年春,天津民建会委员张文彬到北郊五十里外老家岔房子大队,决心用自己毕生积累的铆造经验帮助大队建个铆造厂。大队党支部热情支持他的建议,并筹措了三万元作基金。张文彬鼓励这些老工人和他一块支农,买了些破车床、破滚板机,搭个棚子就干起来了。1979年仅半年时间,他们竟为大队增加收入21万元。这些老工人雄心勃勃,给这个小厂子起名为津北铆造厂,并决心在天津的铆造业中树个标杆。
张文彬精通铆造业务,管理有方,担任厂长。他有职有权,工作雷厉风行。共产党员张起文,技术高超,对产品制造要求很严。他们制造的产品,远近欢迎。津北铆造厂1980年除有固定资产37万元外,纯收入达到42万元。岔房子大队社员收入猛增,1979年人均收入171元,1980年人均收入达到250元。大队社员已有20家有了电视机,四百来家社员每家都有一、两辆自行车。绝大部分社员已把过去的土房换成砖瓦房。吃粮粗细随便。土地全部机耕,现在正大搞喷灌设施。大队支书王德福和张文彬领我们看了铆造厂的新设备:400吨磨擦冲压机和300吨的油压机,又看了村中那一幢幢的砖瓦房,那边大片果树,正含苞待放。张文彬指着那辆米色面包轿车说:“大队觉得我们这些老工人上下班路远,挤公共汽车得来回三个多小时,早晚用这辆面包车接送我们。”
本报记者 陈勇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