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经济效果理论问题讨论会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4-20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经济效果理论问题讨论会综述
为了推动经济效果理论问题的研究,更好地贯彻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最近,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国家建委经济研究所、河南省计委和河南省建委联合发起,在郑州召开了经济效果理论问题讨论会。会议着重讨论了三个问题。
对我国三十年来经济效果的分析
与会的同志一致认为,三十一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建设中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三年恢复时期、“一五”时期和六十年代初的调整时期,生产发展较快,比例比较协调,经济效果较好,许多指标至今仍是历史最好水平,人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建设走了一条高速度、高积累、低效率、低消费的路子。从表面上看,经济发展的速度并不慢,经济效果却相当差,而且趋于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比较慢。
与会同志对造成我国经济效果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多数同志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左”的错误造成的。这就是脱离我国国情,违背客观规律,超越实际可能,盲目追求高速度,急于求成,不讲比例,不计效果。在经济工作中,强调“要算政治账,不要算经济账”,并且错误地把讲求经济效果斥之为修正主义的“利润挂帅”;在计划指标中,强调使用价值指标,不注重价值指标;在经济管理体制上,部门分割,地区封锁,自成体系;只讲高度集中,不讲经济民主,经济战略决策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确定,不征求专家和群众的意见,不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把吃“大锅饭”、“铁饭碗”误认为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等等。从宏观经济来看,我国经济效果差,主要就是由于“左”的经济决策所造成的比例严重失调引起的。在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国民经济七长八短,积压浪费严重,生产能力利用不足,经济效果当然不可能好。因此,在肃清“左”的思想同时,调整经济结构,对提高经济效果有决定性的意义。但也有些同志认为,当前经济效果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民经济体制的弊病。不改变现行的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的调整难以进行,从而提高经济效果无从谈起。
经济效果和调整、改革的关系
提高经济效果是我国经济调整、改革的出发点。国民经济调整、改革的决策和措施,都必须十分重视经济效果。与会同志认为,提高经济效果,要从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两个方面来研究,但从历史经验和当前现实来看,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研究宏观经济效果,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家认为,当前,调整经济结构,包括调整工业内部结构,是提高经济效果特别是宏观经济效果的关键,而为着从根本上提高经济效果,还必须进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是要解决吃“大锅饭”和“铁饭碗”的问题。
建立什么类型的产业结构?会上对三种“类型”的主张进行了分析。
第一种主张认为,应把不合理的“重型结构”逐步调整为“轻型结构”。所谓“轻型结构”,指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轻工业占60%以上,重工业占40%以下。所谓“重型结构”,指工农业总产值中,重工业占40%以上,农业、轻工业占60%以下。这种划分对改变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结构,有一定的意义。但它没有包括产业结构的其它方面,比如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部门”;没有质的规定性,比如重工业如何为农业、轻工业服务等;即使量的标准也值得商榷,因为目前的实际情况,离这个“轻型结构”的要求已不远,而事实上我们的调整工作刚刚才开始。更何况轻、重工业的划分也越来越具有相对的意义。因此,对轻重型结构要作进一步的科学说明。
第二种主张认为,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是一种“挤压型”的结构,各产业部门间及其内部都是一方挤压另一方,关系紧张,应当转变为“舒展型”的结构。这种主张,冲破了单纯从量上划分产业结构的框框,但对其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还有待具体化。同时也没有反应出经济效果的状况。
在这次讨论会上,有的同志提出第三种主张,认为应当把当前“低效型”的产业结构逐步改变为“高效型”的产业结构。这种高效型的产业结构,首先,要求各产业部门之间,按照等价交换原则,互相协调,互相服务,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彼此适应。其次,要能以同样的劳动消耗和资金占用,创造更多的国民收入。这样的结构就是“高效型”的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从何入手?许多同志认为,要在加强农业的条件下,从抓工业消费品生产,大力发展轻工业入手。理由有五:
(1)发展适销对路的轻工业生产,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因为发展农业不但靠政策、靠科学,还要靠工业品下乡;(2)轻工业的发展为重工业开辟新的市场,可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3)能满足人民对消费品的急需,缓和购买力与商品可供量的矛盾,增加积累,改善财政状况;(4)轻工业耗能少,可减轻能源不足的压力;(5)轻工业部门劳动比较密集,有利于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总之,从抓轻工业入手,有利于提高宏观经济效果。
调整基建投资的结构,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会上还讨论了基本建设的调整问题。有的同志主张,应当根据经济结构合理化的要求改变投资结构,使投资结构合理化,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当前必须压缩基建规模,缩短基建战线,但基建的调整也应作通盘规划,要同端正投资方向结合起来进行。一些同志指出,基本建设与挖革改均应统筹安排,综合平衡,纳入国家计划。
关于经济效果和改革经济体制的关系,许多同志指出,要从根本上提高经济效果,就必须进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当前,有利于调整的改革要积极进行。调整的成果,将由体制改革来巩固和发展。现在即应着手制订各方面的改革方案和规划。要建立一种使人们自觉地讲求经济效果的管理体制,以保证实现恰当的经济战略,使经济权力、经济责任和经济利益密切结合,把高度集中的单一的国家决策体系,改为国家、经济单位和劳动者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决策体系,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合理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果。
宏观经济效果与发挥地区优势
从宏观经济来看,到底应当建立什么样的地区产业结构,才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讨论中,一致认为,发挥地区优势,一定要搞好综合平衡,绝不能把某一方面的有利条件当作发挥地区优势的根据,一定要有全局观念。事实上地区优势只有从全局来看才能确定。我们应以实现宏观经济效果作为衡量地区优势的主要依据。衡量的标准,就是“比较费用”,即比较各地区为获得一定量的使用价值(或效用)所消耗和占用的劳动量。总之,地区经济效果是宏观经济效果的组成部分,地区优势的发挥,要在全国综合平衡的指导下进行。同时也要注意地区平衡,并且还要兼顾地区利益。发挥地区优势与实现地区平衡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
目前,有的地区已经形成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阻碍了地区优势的发挥。有的地区发挥了优势,调出了产品,却得不到工业消费品,购买力与商品可供量之间的矛盾突出,影响了地区优势的发挥。因此,许多同志认为,为了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提高经济效果,各地区都要从根本上建立恰当的产业结构,在不影响优势部门发展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区的农业和轻工业。但也有些同志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农轻重结构是就整个国民经济讲的,不能各地一律都搞农轻重结构,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否则,又是搞“大而全”和“小而全”。(何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