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对比欧洲封建社会,探索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性的原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4-20
第5版()
专栏:报刊论文介绍

对比欧洲封建社会,探索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性的原因
比较的方法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1981年第二期《求索》季刊登载了李春辉、王俊义撰写的《从世界史的角度看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性》一文,试图从中国封建社会与欧洲封建社会的比较研究中,探索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性的原因。
除中国而外,欧洲的封建社会的时间也比较长,发展得较为典型,同时,结束封建社会的资产阶级革命也首先在欧洲发生,对比欧洲封建社会探索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性,更易说明问题。李、王的文章着重从三个方面,对比了欧洲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情况,分析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性的原因。
一、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在欧洲,当封建制度发达和成熟之后,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不能出卖的世袭领地和采邑,并且实行长子继承制。与土地所有制这种特点相联系,欧洲封建社会中的阶级界限与等级制度十分严格,贵族与农奴之间,有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
与欧洲封建社会的上述情况不同,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不实行长子继承制,而是多子承袭制,没有形成稳定的土地占有状况,同时,土地可以买卖。秦汉以后,土地买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就使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地位不是永远不可逾越,一些自耕农土地日益增多,有可能上升为地主;原来的地主失去土地之后,也可能下降为农民。同时,由于封建王朝,常通过各种方式,推荐选拔官吏,普通的庶族地主甚至农家子弟,也有缘做官,“布衣”而跃为卿相的例子就不少。因此,等级界限不象西欧那样绝对和严格,使得阶级关系不时得到调节,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能缓和与缓冲一些矛盾。
二、在商业资本发展和封建贵族对城市的控制方面。欧洲各封建社会国家,地域不是那样辽阔,物产也不那样丰富,很需要中国和印度等东方国家的香料、丝织品、茶叶、珠宝、瓷器等,因而中世纪商品经济就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欧洲封建社会的后期兴起了一批城市。伴随城市货币经济的发展,以及手工业者、自由民和商人力量的壮大,封建贵族逐渐无力控制城市,城市慢慢变成独立的自治城邦,不再属封建领主,而属于商业资产阶级。资本家和商人不仅在经济上获得独立,在政治上也逐渐取得合法地位,当欧洲一些国家出现国会制度后,那些拥有权力和地位的资产阶级,不仅参加了甚至掌握和控制了国会。事实上,在欧洲脱离中世纪封建制度时,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因素,领导农民和其他阶级,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或改变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
中国自古就是以农为本的国家,历史上各封建王朝都奉行“重本抑末”的国策,在全国小农自然经济长期居统治地位。宋、明时期兴起的市镇,商品经济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更多的手工业产品,但绝大多数手工业都属封建官办性质,其产品也以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为主要目的。到明清之际,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远没有成长起独立的资产阶级。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此后出现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十分软弱,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封建帝制,却未能根本改变社会的性质。
三、在封建统治的影响方面。中国的封建社会不仅形成得早,而且又最先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集权制,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就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至清代发展到登峰造极。在长期的君主集权与相对统一的情况下,封建专制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展得较为完备,封建社会基础盘根错节,为它的长期延续提供了条件。欧洲的情况则不同,其封建社会不仅产生得晚,而且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期中,又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直到十三世纪至十五世纪,在封建社会走向解体的过程中,才逐渐有中央集权的倾向,有些欧洲国家如德国和意大利,直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才统一,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不象中国那样完备,社会基础也不象中国那样雄厚,使资产阶级革命有可能较早爆发而取得成功。 (任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