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决心纠“左” 打开新局面——评贵州农村形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4-22
第2版()
专栏:

决心纠“左” 打开新局面
——评贵州农村形势
二十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
最近到过贵州的人,都会感到这里农村的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概括起来说,就是农民吃得饱了;城乡市场上农副产品多起来了,价格平稳,稳中有降;党和农民的关系改善了,广大社员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从上到下对夺取今年全面丰收、把贵州农业搞上去充满了信心。
目前正值青黄不接之际。今年国家准备供应的返销粮大幅度下降,不少农民连出售农副产品的奖售粮都自动放弃不买了。油菜总产量肯定要超过特大丰收的去年,省的领导机关正为如何打开销路而动脑筋。全省农村充满生机,出现了二十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
“左”得出奇和倒数第一
从1958年以后,我们在经济建设中的“左”的错误,在贵州的某些方面表现甚至更加突出,可以说是“左”得出奇。
贵州的经济、文化本来十分落后,又是多民族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大部分农民居住在偏僻山区,多数地方的农业生产至今仍然靠“三头”(锄头、犁头、肩头),一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还没有完全改变刀耕火种的习惯。可是二十多年来,这里什么都照样“一刀切”,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实现合作化、公社化,一样大批、大堵“资本主义”,一样大搞“穷过渡”。
生产关系方面的变革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能够把生产搞上去吗?我们不妨看几个数字:从1957年到1979年,贵州农业人口平均每年增加2.2%,粮食只增长0.7%。社员人均口粮从480斤降为362斤,下降24.5%;全省人均占有粮食从637斤降为456斤,下降28.4%。1979年社员人均分配收入46元3角,在全国是倒数第一,全国的穷县有五分之一在贵州。
前几年农民为了求得温饱,自发地调整生产关系,秘密地搞起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但是这种调整,每次都被视为搞“单干”,而搞“单干”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就得批,就得纠。别看贵州农村那么穷,反“单干”却很彻底,不仅把社员家庭副业叫“单干”,而且把集体副业叫“集体经济内部的资本主义”。
回顾二十多年的历史,贵州农业生产曾几起几落,每次大落都是“左”造成的。难怪贵州许多干部怕“右倾”、怕生产关系“倒退”已经成了条件反射,恐“右”成了顽症。有些人一听说包产到户就如临大敌,千方百计要去纠过来,甚至采取“捆绑吊打、批斗罚抓”的手段,因此造成了干群关系紧张,农民积极性严重挫伤,生产长期停滞,甚至倒退。
打破“左”的桎梏才能打开新的局面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情况的农村政策,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可是,贵州许多领导干部被“左”的绳索捆得很紧,思想一时转不过弯来。贵州省委在定产到组问题上的摇摆,就一直延续到1979年秋。中央指出深山偏僻地区应允许包产到户后,省委因怕引起连锁反应,仍然迟迟不敢往下传达。
上面不准,群众要搞,各级干部只好下去纠。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群众敢于据理力争了,许多地方就发生“顶牛”的事。省委在被动中认识到,再不能“敬酒不吃吃罚酒”了,再不放宽政策不行了。去年三月中旬,贵州省委宣布:为了保证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各地立即停止“纠偏”。四五月份,省委常委们分头下乡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农民的呼声和基层干部的意见,又总结了历史经验,经过反复讨论,终于作出了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有领导有步骤地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放宽农业政策。省委对各地前一阶段纠正包产到户的问题,主动作了自我批评,承担了责任,并且帮助一些地、县干部端正了对放宽政策的态度。
省委向各级党委指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过去生产关系走得太远,农民自发地进行调整。现在我们要主动领导好这个调整。顶牛,不对;抱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态度,不对;放任自流,也不对。只要党委加强领导,就不会丧失领导权、主动权。省委强调:要把选择生产责任制形式的权力,真正交给生产队的群众。这是农民应有的民主权利。有些干部既不放心,更不放手,事先规定了许多框框,这不好。你认为不该搞包产到户的队,群众就是要搞,怎么办?你可以建议、引导,进行算帐对比,权衡利弊,但不能强制。决定权在社员群众。即使群众选择的不那么恰当,也要让他们自己通过实践总结经验进行改正。
摸索出一条符合贵州实际的路子来
贵州农业的路子究竟怎么走?省委负责同志对记者说,现在还没有成熟的经验。但是,过去的一套行不通了,照搬外地的经验也不行。我们现在只能立足于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在实践中因势利导,摸索出一条符合贵州实际的路子来。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农田本身抓好了,多种经营开展起来了,生产力水平就会向前发展,就可能出现新的分工,有的种粮食,有的从事多种经营,有的搞农副产品加工,这就有可能走上专业承包的统一经营。这种统一经营,与放宽政策前的“大锅饭”不同,与小而全的作业组也不同。那将是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由小范围的联合,发展到较大范围的联合。反正是要因队制宜,因人制宜,人尽其才,自愿互利。这种联合不是来自上级的行政命令,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这样发展起来的联合,将是巩固的。这些设想,并不都是在短期内可以实现的。但是,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农民积极性的提高,贵州农村已经萌发出许多好的苗头。例如,农民对良种和科学技术的要求迫切了,集资购买农业机械的势头上升了,为解决剩余劳动力出路的新生产门路开辟了,田土种植上的互助协作和多种经营上的新的联合也出现了。
1965年,周恩来总理曾经勉励勤劳的贵州人民要
“后来居上”。《人民日报》也曾发表过一篇贵州《后来居上》的文章。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周总理和2,700万贵州人民的这个共同愿望没有能够实现。今后能不能实现呢?看来只要端正指导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是完全可能的。关键在于同“左”的一套彻底决裂。贵州真正放宽农业政策不过年把时间,农村形势已经出现了好的势头,就说明了这一点。
本报记者 钱湜辛 鲍春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