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渗透日本社会的生产率运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4-22
第7版()
专栏:专论

渗透日本社会的生产率运动
陈泊微
在日本,研究如何提高生产率,是一门最受重视的学问。在生产率运动中,大力提倡科学的经营管理,发挥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二次大战后,日本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到一点:日本人比任何人都快速而持久地提高了生产率。
在日本,研究如何提高生产率,是一门最受重视的学问;有组织地推动企业和社会努力提高生产率的种种活动,被称为“生产率运动”。
说起“生产率运动”,就不能不提到“日本生产性本部”。
“日本生产性本部”设在东京涩谷的一条大街上。这是一座褐色的九层楼房,同新近出现的五、六十层的摩天大厦相比,它显得门庭狭窄,朴素无华。然而这里却是一个名驰遐迩的所在。它是负责指导和推进生产率运动的核心机构。
81岁的乡司浩平是倡议发起生产率运动的元老之一。他回忆当年的情况说:
“昭和27年(1952年),我作为经济同友会事务局长去欧洲考察,印象最深的是,在刚刚开始复兴中的西德,到处都可以看到带有USA标志的、闪闪发光的崭新机器,我们羡慕不已。
“当时,日本的情况不如西德。大战结束时,我们的工业设备70%已被破坏,人们吃不饱肚子,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人只有二百零几美元,穷得很哪!当时,日本的企业经营方式,是质朴的,原始的。有些人只凭老经验办事。日本政府和经济界都痛感到,如果不使企业现代化,日本就不可能赶上欧美的先进生产水平。当时,西欧一些国家已经建立起生产率机构了。于是,日本的四个经济团体的领导人决定:要学欧美的榜样,建立一个生产性本部。
1955年3月,财团法人“日本生产性本部”诞生了。本部集中了一大批有学识、有经验、有专长的专家和学者,勤奋地开展起自己的工作。
“生产性本部”除在东京的本部外,还从九州到北海道建立了16个地方性的本部。这些机构互相配合,密切联系,通力合作。“生产性本部”一年大约需要五十亿日元的经费,主要靠它自己的事业收入来解决,政府的补助金和会员的“赞助金”,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企业是本部的服务对象,同时也是它们的赞助者。现在全国的赞助会员已达8,585家公司。所以本部是和企业界共同努力来推进生产率运动的。
生产率运动的总目标是使生产率向上,向上,不断地向上!生产率向上,是经济活动效果的集中表现,而经济活动效果的好坏,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决定的。一个企业能否达到先进的生产率,一看是否采用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二看是不是有能够掌握这种先进装备的生产者;而把两种生产因素最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之实现为一种先进的生产率的,则是企业管理的本领。本部及其所推进的生产率运动的最大贡献,是在“引进、发展、普及”“科学的经营管理技术”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说来,本部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举办企业高级领导人讲习、管理骨干的业务讲座和“经营学校”等等,帮助企业领导人学习新知识,明确经营思想;帮助各级管理人员提高管理业务水平。
——充当顾问,对企业的经营给予具体指导。最有趣的一种服务方式,叫做“经营诊断”。比如,某家公司经营上遇到难题,只要提出请求,本部就派出有经验的专家去实地调查分析,针对“病情”进行“诊断”,提出“疗法”——解决困难、改善经营的方案。
——情报处理:1963年在通产省的财政支援下建立起使用电子计算机的企业经营情报处理系统,受托为企业各种业务活动进行计算、计划和情报分析,为企业或工会进行各种社会经济、劳动问题的调查、民意测验。
——本部设有一个“生产性研究所”,围绕生产率问题进行大量系统的调查与研究。调研成果供社会上广泛利用。
——大量出版书刊,普及科学经营管理的知识。
——为企业界组织了出国考察团,同时也接受外国的考察人员,交流经验。
生产率运动的最重要的贡献,应该说是在思想方面。首先它使“生产率思想”深入人心,在社会上受到广泛重视。在企业活动中,生产率成了最重要的经济指标和尺度,人们学会了有意识地运用这个尺度去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去探索、追求更大的经济效果。
在经济界和学术界,生产率这一范畴被赋予了更广阔的意义,并被广泛地利用。人们在研究经济效果时,不仅注意考察总的劳动生产率,而且常常根据实际需要,核算出种种具体的生产率。
生产率运动中大力提倡的科学的经营管理技术,被证明是提高生产率很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广大的企业界,大家争着学习,争着引进,唯恐落于人后。这对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
要指出的是,日本建立起来的经营管理,并非一切照抄外国。“日本生产性本部”常务理事武藤政一郎说:“当初,我们拚命地学习外国,但我们是把人家的经验拿过来,‘翻译’成日本式,使之适合于日本的风土,也就是根据日本的社会、文化条件进行改造,最后变成了日本式的经营。”他说:“日本式经营”的最大特点是“对人的尊重”。
“对人的尊重”这个抹煞阶级区别的用语已经成了日本企业家们的口头禅。在企业中,决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平等地“受尊重”的。企业家们标榜“尊敬人”,无非是要职工给企业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和利润。
同这相关联,日本的企业非常重视同工会的协商,力求建立一种稳定的劳资关系。许多企业,特别是那些名牌大企业,都很注意妥善处理工资报酬、福利设施、劳动条件、工厂环境等问题,力求使从业人员对本企业抱好感;在管理工作中,千方百计发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十多年前,日本人是美国人的小学生。他们拚命地学习美国的现代化的东西。今天,倒过来了,是美国人(还有欧洲人)来向日本人学习。学生变成了先生,先生变成了学生。
为企业培养经营管理人材的“经营管理学院”的学生在上课。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