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美国新闻界的一桩丑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5-04
第7版()
专栏:

  美国新闻界的一桩丑闻
  陈封雄
最近,美国新闻界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丑闻,使多年来睥睨一切的《华盛顿邮报》一下子尴尬万分。
4月13日普利策奖金委员会宣布将今年的新闻特写奖金授予《华盛顿邮报》女记者库克。普利策奖在新闻界相当于诺贝尔奖金,每年颁发一次,被认为是最高荣誉。九年前《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因为调查“水门事件”,曾获得1973年的普利策公共服务功勋奖,使该报声誉大振。今年又得了这份殊荣,本来是件大喜事。但是,事隔两天,《华盛顿邮报》却不得不通知普利策奖金委员会放弃这项奖金,而且在第一版刊登了道歉的社论和关于退奖的原委。一场欢喜化为一场空,还受到全国舆论的奚落,《华盛顿邮报》真是懊丧之至。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去年9月28日《华盛顿邮报》在首页用大字标题发表了青年女记者珍妮特·库克的一篇特写,报道了华盛顿一个贫民区里有个名叫吉米的八岁黑孩子,他如何被母亲的姘头强迫注射海洛因毒品的悲惨遭遇。这篇新闻写得很生动,引起社会上很大反响。华盛顿市长巴瑞曾命令警察查访这个可怜的吉米,结果一无所获。巴瑞市长感到此事有些蹊跷,给孩子注射毒品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怎么能当着记者的面干呢?因为库克写的是“目击记”,详细描绘“针头刺进孩子柔软的皮肤,就象用草棍插入一个新烤熟的麦饼一样”。
当时巴瑞市长就认为这个故事可能不真实。但是这家报纸的编辑们为了顾全报纸的威信,尽管自己也觉得新闻有些可疑,仍然坚持该报的消息都是“货真价实”的。最后甚至把这文章推荐到普利策奖金委员会参加评选,并附去了库克的简历。
26岁的库克资历并不深,但颇能干,去年初从南方的《托利多刃报》转来,写过一些很受编辑赏识的稿件。中选时库克正在外地采访有关里根总统被刺案,采访主任还打长途电话向她报喜。
普利策奖金获得者的名单和简介由美联社向全世界播发。库克曾经工作过的《托利多刃报》根据他们掌握的材料另编了一则她的简历,结果就在简历上露出破绽。《华盛顿邮报》提供给普利策奖金委员会的简历根据库克本人填写的履历表,她自称是瓦萨大学毕业生,1977年在托利多大学得了硕士学位,会说法、意、西、葡四国语言。但是《托利多刃报》的简介中说她只在瓦萨大学读了一年,后来转到托利多大学毕业,不是硕士。
报社发现了这个漏洞后,便打电话向两个大学核查,证明库克填表时谎报了学历。采访主任找她单独谈心,她只承认在填写学历上弄虚作假,但一口咬定她所写的《吉米的遭遇》是“真实的”。当报社要派人跟她去看看吉米时,她推说吉米一家已迁到外地,不知去向了。于是三个负责编辑和她进行了长达十个小时的“恳谈”,结果发现她的法文说得结结巴巴,另外三国语言一窍不通;而且查明吉米这个孩子根本不存在,故事是编造的。她同意退还奖金并辞职,另外还写一份承认捏造新闻的检讨。
4月15日《华盛顿邮报》打电报给普利策奖金委员会请求退还库克的奖金,并于次日发表社论作了检讨。18日又发表了事件全部经过的报告。
这一“新闻骗局”,不仅使《华盛顿邮报》这家大报十分狼狈,也对整个美国新闻界产生了影响。一些报纸已就此事提出对记者进行一次纪律整顿的必要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