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高密县找到大面积防治棉花枯萎病路子 采取良种良法配套,选育适应本地的高产抗病棉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5-05
第2版()
专栏:

  高密县找到大面积防治棉花枯萎病路子
采取良种良法配套,选育适应本地的高产抗病棉种
山东省高密县选育高产抗病棉种,采取良种良法配套,为大面积防治棉花枯萎病找到了一条可靠的路子。
严重危害棉花生产的顽症——枯萎病,是全国农作物的十大检疫对象之一,群众称之为棉花的“癌症”。这种病害,曾经给高密县的棉花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1969年至1971年,全县皮棉亩产连续三年达百斤,每年向国家贡献皮棉37万担左右。后来由于枯萎病的蔓延,1974年至1979年的六年间,皮棉亩产一直徘徊在五六十斤上下,其中枯萎病危害最重的1976年,皮棉亩产只有44.5斤。
老棉区高密,是山东省枯萎病发生最早的一个植棉县。1962年,这个县从省外引进棉种,当年发病三棵,因当时毫无认识,毫无防治措施,到1966年,枯萎病扩散到四处公社16个大队,发病面积达一千多亩。1967年以后,对枯萎病开始有所认识,采取了多种防治措施,但因路子不对,不仅毫无效果,反而继续扩展。
1972年至1977年,枯萎病迅速蔓延,群众对种植棉花几乎丧失了信心。但是,他们从引进抗病棉种中看到了防治枯萎病的希望。
这期间,他们在山东省枯萎病防治研究协作组的帮助下,先后从外地引进17个抗病棉种,自己选育四个抗病棉种,初步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是,由于只抓了抗病棉的引进和推广,没有抓抗病棉的提纯复壮和高产栽培,致使全县棉种出现了“多、杂、劣”的局面,收不到应有的增产效果。
接受第一阶段教训,自1979年以来,这个县以提纯复壮、加速繁育高产抗病良种为目的,抓了三项措施:一是抓种子定向,明确主攻目标。这些年来高密县通过试验鉴定,从全县37个棉种中筛选出四个良种,他们自己选育的“鲁抗一号”,具有生长稳健、结铃早而集中、抗病高产、早熟优质、适于本地种植的特点,被列为接班品种,定作重点繁育对象。二是抓高倍繁育,扩大良种种植面积。去年,全县高产抗病良种播种面积达23.5万亩,占棉田总面积的95%。三是抓保纯措施,提高种子的纯度,实行良种区域化种植,下力量把好棉花保种的各个环节。
近几年来,高密县由于采取了多种措施,使棉花生产获得新生。1980年,全县棉花病株率普遍降到1%以下,皮棉亩产过百斤,总产达二千五百多万斤,向国家提供皮棉二千四百多万斤,均比上一年增长七成以上。
本报记者 贾建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