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从人口看经济调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5-11
第2版()
专栏:

从人口看经济调整
田雪原 陈玉光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消费大。我国一向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著称,但要具体分析。地虽然大,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大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但人口却占到世界总数的22.7%,人口密度已达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许多按人口平均计算的自然资源是比较少的。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人均草原面积不到三分之一,人均林地面积只有八分之一,我国农业资源颇感严重不足。一般说来,我国各种非更生性矿产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按人口平均计算许多也相当贫乏。建国三十一年来总的说经济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粮、煤、棉、布等一些产品产量在世界各国中堪称名列前茅。但用十亿人口一除,按人口平均下来我们常常只有人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1979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23美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人口多的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消费大,特别由于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多和人口年龄构成轻的特点所决定,这一点更为突出。若以目前10‰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以每人每年需用250元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计算,每年增加1,000万人共需增加消费基金25亿元。从1953至1978年,国家每年用于15岁以下未成年人口的消费额多达450亿元,占到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果出生人口减少一些,这部分人口减少10%(仍高于目前发达国家未成年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国家一年就可以减少开支160多亿元,即等于1978年消费总额的10%或积累总额的15%。由于人口多和人口基数不断增大,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即使降低比较快,但每年出生和净增的人口绝对数量仍旧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数目,用于未成年人口消费部分仍占很大比重。加上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和老年人口的生活需要,国民收入使用额作了这样众多人口的消费扣除以后,所余是很有限的。
由于人口多、底子薄、消费大,决定了积累率不能过高,基本建设的规模不能搞得过大,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要求过高。
其次,农业人口占80%,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很低。十亿人口、八亿农民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状况。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本还以手工劳动为主,每一个农业劳动力只能养活3.2人。据估计,我国粮食商品率在15%上下,按年产原粮6,500亿斤计算,每年只能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九百多亿斤。加上其他所能提供的全部农副产品的总价值,每年也只有五百多亿元,每个农业人口平均提供约70元,远不能满足城市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的需要。为此,国家每年不得不花大量外汇进口粮食、棉花、糖、油等。
我们这个基础只有那么大,城市和工业的发展规模,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规模就要受到限制,盲目发展就要出现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和商品粮“三突破”,到一定阶段就得调整、精简和压缩。因此,必须把变重轻农为农轻重的经济结构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再次,人口数量增长快,人口质量提高慢。1949年全国有人口54,000多万,1957年达到64,000多万,1964年达到74,000多万,1971年达到84,000多万,1977年达到94,000多万,每增加1亿人口的时间,大致为8年、7年、7年、6年,大有缩短的趋势,出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人口增长最迅速的时期。建国31年来,人口出生率年平均达到29‰,大约出生68,000万人,平均每年出生2,20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达到19‰,扣除死亡还要净增44,000多万人,年平均增长一千四百多万人。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人口身体素质和思想文化素质也有明显的增进,人口质量有所提高。但是总的说来,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项事业的发展落后于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要,妨碍了人口质量特别是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每万人中拥有的科学技术人员和大学生人数,不仅和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而且比某些发展中国家也不如,形成人口数量增长快和质量提高不够快之间的矛盾。
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我国人口多、增长快,迅速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人口质量的任务正紧迫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为此,在当前的国民经济调整中要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抓紧计划生育工作,适当增加人口智力投资,使科学教育事业有一个比较快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