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从一次车祸看台湾的社会风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5-11
第4版()
专栏:台湾报刊消息述评

从一次车祸看台湾的社会风习
据台湾各报报道:3月8日,台湾头前溪桥发生了一次大车祸。一辆疾驰的旅客列车和一辆满载河沙的卡车,在交叉路口相撞,以致列车出轨,车厢坠落桥下,造成三十多人死亡,一百数十人受伤。
“惨痛车祸”发生以后,在台湾这样的社会里,人们的精神面貌、人与人的关系,究竟表现得如何?大量报道认为,这不过是给“成千上万的民众”增添了一场好看的“热闹”。以致象《联合报》等这样一些有影响的报纸,一直到3月下旬还在刊登现场照片,发表通讯和文章,研讨人们“为什么要赶一场带血的热闹?”
据报道:车祸发生后,“整个头前溪的干河床上”很快就“布满了围观的人群”,现场“是一团糟”,连“救护车也开不进去”。而当救护车把伤者运到医院时,又有不少人围在医院门口,漠然地“观看”“抬下来的不同伤者”。
第二天,车祸现场尚未清理完毕,前来“看热闹”的人却越来越多。其中有不少人是听了广播或看了报纸,“不远千里”从竹北、竹南,甚至台中、台北,“专程”到此“看一看”的。“于是那片干河床上的野草被踏平了,河流两边的堤防挤满了人潮,被破坏的火车桥上也站满了好奇的人们”,公路上则“长长地排了一列”看热闹者的“车辆”。
第三天,“好奇的人们愈聚愈多”,桥底下更是“人声沸腾”。“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现场的堤防上出现了一辆卖豆花的手推车”,手摇铜铃,高声叫卖。“然后,卖葫芦糖的”、“卖棉花糖的”,最后,“卖香肠的、卖汽水的都出现了……”。
到了第四天,“卖玉兰花的”,“卖魔术方块的”也来了,“头前溪的堤防上、河床上已来了各种摊贩,远远看去,就象赶早集一样”。这种热闹景象,一直持续到3月16日,才渐形销匿。
面对这一社会现象,联系到不久前台湾今日公司火灾时,也有“成千上万的民众拥到现场”,“只抱着看热闹的心理,隔岸观火”。《联合报》用大字标题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车祸发生时,有人围观,于是救护车进不来!火灾时,有人围观,于是救火车近不了火!在各种灾难紧急应变的场合,总有人围观看热闹。看热闹是什么心理?怜悯?同情?还是幸灾乐祸?……”对此,各有各的答案。有的认为是“群众心理作祟”,有的说是群众“缺乏责任感”,也有的说是对群众“缺乏理性的引导”。
对这类问题,台湾报纸抛开社会的本质,单看社会现象,就事论事,责怪群众,显然是本末倒置,也是永远得不出正确结论来的。在台湾这样一个互相倾轧,盗窃与抢劫成风,图财害命案迭起的腐朽社会里,头前溪车祸后,台报在披露现场情景时,都回避了那种必然出现的乘人之危,趁火打劫的现象,这也是不难理解的。
慕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