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新农具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8-08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新农具的故事
于长钦
(一)
一月八号,在吉林舒兰县里受训的东孤村中共支部书记,给村里孙绍岩互助组打来电话说:“请你们组立即派人以沈阳去领机器……。”其实,这是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为在农民中重点试用新式马拉机械农具,而邀请几个较好的互助组长去开座谈会并学用新式农具,孙绍岩组是被邀请的一个。
孙绍岩组的年青的组员们听到这个消息,争着要去领“机器”,于是只好用民主决定的方法。结果推选了孙绍岩、朱宝兴、李奎一三个人去。孙绍岩是组长,自然要去的;朱宝兴是全组唯一的“匠人”、心眼又灵,也非去不可;李奎一年青记性好,去了也用得着。三个人同去,可以“好好参考”,不致于临事糊涂。当他们临走时,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嘱咐朱宝兴:“咱组就你对机器通点路,可不能含糊,你去学会了,咱们都向你学……。”
(二)
孙绍岩等三人走后,人们都眼巴巴的盼着领来机器。一月二十一号,孙绍岩果然带着十五辆大车,拉回十五个大箱子。刚一进街,就有人喊:“机器到家了!”老的,少的,男的,女的,纷纷前来观景。大伙七手八脚的就把箱子盖揭开:每箱里面都满满地装着七杈八股的,刷着红蓝油漆的铁玩艺。人们要求朱宝兴“赶快安装起来”。
朱宝兴虽然在沈阳参观新式农具时,用心地记了构造,可是面对这一堆一堆的大解八块的零件,实在有些发闷。幸巧在一个箱里发现了两本书。但雪白的纸上净是些弯弯扭扭的横字,朱宝兴不识这“俄文”,半天才理会些书上的图儿。就照着一块一块的往上对,对错了又重对,好容易装起一个炮车样的机器来。这时,恰好东北人民政府派来了个技术指导员,说是专门帮助指导装配和使用机器的,大家方才松了一口气。于是他们便按整个生产过程,从春耕用的双轮一铧犁、播种机到秋收用的收割机、脱壳机,都装配起来,整整齐齐的排列在三间宽敞的瓦房里,活象一个小型展览会。
新式农具到家后,参观的人天天不断。朱宝兴耐心地解释着每件农具的名字、用途以及比旧家什有那些好处等。听了的人,又喜又疑。喜的是开天辟地,第一次看了新奇玩艺!疑的是这些玩艺一点也不象犁杖,只怕不能种地。有的老年人更说:“祖辈传流都使犁杖种地,现在就不行啦?………”孙绍岩、朱宝兴等人起初都有信心,但是听多了这些议论之后,心里也有点犹疑了。不过他们又想:“政府净为咱们谋福利,能够胡弄咱吗?”因此他们仍然继续解释:“你们不信,地里瞧吧!”
(三)
新农具到家后,也使互助组内部发生了不少新问题。“没有荒开怎么办?”“没有成片的地怎行?”“打破地界要发生纠纷怎么办?”针对这一连串的问题,有经验的组长孙绍岩沉着地召开了几次组员大会,热烈地展开了民主讨论。不多久,这些作为使用新式农具前提条件的新问题都一一获得了圆满解决。
孙绍岩亲自跑到八里以外的东孤屯,找到了一片多年撩荒的地。决定开出的地,按全组参加生产的男女劳动力民主评定,确定地权。孙绍岩和其他的共产党员,又带头拿出熟地试用。地界打破后在两头挖一个坑,灌进洋灰作成灰橛为暗界。种时连片种,种籽按地面积出,收时按暗界分别割,概不混合。同时还重新调整了小组的工作。这样大家都很满意,为顺利使用新式农具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
四月四号,天气晴朗,村子里一清早就喧喧嚷嚷,象是临了什么节气。人们听得朱宝兴和技术指导员要用机器种小麦了,因此纷纷扔下自己的活,都跑去参观。六十多岁的老李头,也放下旧犁杖挤进人丛里来看个究竟。只见朱宝兴掌着舵,一个小伙子拉着牲口,两边的轱辘一转,麦粒就顺着胶皮管落到分土刀割开的新土里,后边的铁环马上就把浮土盖上,一来一往便种好了十垅地;比起旧犁来不知要强多少倍!大家都蹲下去扒了扒土里的种籽,惊奇地喊道:“这玩艺好使啊!撒种均匀,土盖的深浅正相当,真是了不起。”
从此之后,村里的人们又有了新的议论,都说“耳听不相信,眼见才放心!苏联老大哥做的玩艺真不假!”从这次之后,孙绍岩互助组每使用一种新农具(自开荒机、播种机一直到夏锄用的锄草机),都有成群的人儿跟着看,也都有一番新的议论,几乎没有一个再说这玩艺不好的。——这些议论立即传遍了周围十多里,人人称赞,人人羡慕,男女老少都知道了孙绍岩互助组今年使用新农具种了一百三十八亩地,还比旁人提早七、八天结束播种,抽出许多人力畜力挖壕防水,并且开了二百六十余亩荒地。这互助组的苗子长得特别好,麦子比别人高一头,秋后还要比别人多打粮食哩。
(新华社沈阳四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