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还乡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5-13
第3版()
专栏:

还乡有感
旅美华侨 郭汝泠
去年11月下旬,我从美国返回重庆探望大哥和二哥,住了将近一个星期。重庆是我读书和生活过的地方,旧地重游,颇有感触。
从香港坐飞机,一小时后到达桂林。桂林山水世罕其匹,得瞻其胜景,心旷神怡。稍事休息后重又登机,很快就飞抵重庆。修整如画的梯田,告知我现在确实回到了离别三十余载的故乡。
刚出机舱,便看见我那两鬓已白的大哥在机场门外,我充满了喜悦和兴奋,急步趋前,因为机场噪声很大,他听不清我叫他大哥,很客气地问我“您贵姓?”我说我是“汝泠”。他认出我童年时因顽皮跌伤的左眼旁的小疤痕,才和我握手言欢。
“蜀江水碧蜀山青”,“月是故乡明”,那是何等美好的诗句。人过壮年以后,深感灯红酒绿远不如山明水秀。在驱车进城的路上,极目四望,小麦同蚕豆已经绿遍山野。四川省的农民,是多么刻苦耐劳的人民。这里看不到一丁点荒芜的田地,连梯田的田埂上也种上了作物。刚收获的红苕,遍地皆是;公路边还堆满了白菜、土豆等其他农作物。残留着稻茬的地里,放养着成群的鸭子和白鹅,鸡和其他家畜也随处可见。这是我少小离家时难得见到的景象。当年常见的脚踏龙骨水车,已被电动排灌设备取代了。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群众的衣着,破衣烂裳已很少见;孩子和姑娘们穿得花花绿绿。西方宣传的“中国是一片灰色的人群”的印象,立即改观。
兴奋和不同的环境使我睡得不多,清晨即起,大哥早已出去打过太极拳。不一会,一个健康活泼的男孩子跑进书房,大叫“三爷爷”,那是我大哥的孙儿,穿着设计新颖的童装,年约四、五岁,东奔西跑,嘴里说个不停。大哥象其他的祖父一样,万事迁就,充满了含饴弄孙的快乐。正在这个时候,楼下一阵喧哗,原来是二哥从大足赶来了。他以重病之身,换了两、三次长途汽车赶来见我一面,爬了一座山坡再上一层楼,已是气喘汗流。只见我侄儿用毛巾垫在他背上,唯恐内衣汗湿受凉。见此情景,我深感子女对他的尊重与体贴。这使我想起纽约一位朋友的母亲,家资丰厚,老病时雇佣三班护士、一个厨师和一个汽车驾驶员,但这位朋友的母亲所得到的照料,远不及我二哥得到的亲切周到。至于佛罗里达州的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象罗汉似地列坐日光下,天天呆望着碧海蓝天,令人心寒。中国人民继承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这是西方国家所不能相比拟的。
三十多年不曾回国,亲友纷纷光临。来访者中有一位是我以前的中学教师陆殿舆,现年九十一,须眉皆白。他步行到我们家来,谈风如昔。听说他正在撰写关于《左传》的著作,令人高山仰止。据我所知,在美国,九十岁以上仍作有益于社会的事的人是很少的。一个社会能对老年人不遗弃,让他衣食无缺,人尽其才,是一件值得赞叹的事。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短暂的欢乐,象一阵疾风,呼啸而逝。因为在香港等飞机费去了两个礼拜,所以在家只能逗留六天。返回香港后,吃了一顿很好的广东饭,便一个人孤零零地坐着,与中午时全家欢笑恰好成了强烈的对比。回香港睡在柔软似云的床上,反觉不如老家的木板床,因为快乐不是单凭物质条件来衡量的。我所见百万富翁的儿女,成天往精神分析医生办公室跑的为数不少,最现代化的享受仍免不了“寒灯独夜人”的感觉!
刚离四川一天,我已经计划下一次回乡了。
1981年2月寄自美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