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新时代主人的形象——读短篇小说《内当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5-13
第5版()
专栏:新花赞

新时代主人的形象
——读短篇小说《内当家》
王慧敏
青年作者王润滋同志继《卖蟹》(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之后,最近又创作了动人心弦的短篇小说《内当家》(载《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作品通过一家农民在土改时分得的“果实房”院里打机井,和接待昔日的东家今日的华侨回国探望的故事,反映了急剧变化的新时期,我们党在实行新的政策过程中,农村各种人的不同反响:有的迷惑不解,有的思想抵触,而内当家李秋兰——一个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却坚定地相信党的政策。这是一篇使人振奋,富有时代感的好作品。和其他描写农村题材较好的作品相比,它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新的突破。
胡耀邦同志《在剧本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中国工人、农民的力量,已经和正在发掘和显示出来,我们的文艺创作,有责任把他们的生活、劳动和情绪生动而准确地表现出来”。《内当家》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她是八十年代的新人形象,在她身上反映了我国伟大转折时期的特点,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主人的自信和力量!
“内当家”这个人物形象,是围绕着在院里打机井这件事显现出来的。打不打井?锁成老汉问内当家李秋兰。她说:“打!人家能,咱也能!”这带有权威性的干脆利落的话语,表明李秋兰无疑是一家之主。就在动工的头天晚上,电台广播了给地富摘帽子的消息,老头子为此犹豫起来。因为老地主刘金贵没死,而且即将从日本回国探亲,他担心“果实房”不保险,一整夜睡不着觉。李秋兰说他“神经病”,她理直气壮地说:“咱的房,咱的院,俺要怎的就怎的,怕啥!”县里来的孙主任,指手画脚让她清扫屋院接待刘金贵,用“注意国际影响”,“不要给咱中国人丢脸”等大帽子恐吓她,还让她把井填上。李秋兰不理睬他,说:“俺这家,不是当年刘家的衙门”,“可叫俺低三下四,没那步天地!”她以主人的姿态,不卑不亢地回绝了孙主任。这一段有声有色的描写,生动地显示了李秋兰有胆量、有骨气的社会主义新人的精神面貌,从她身上看不到奴颜媚骨,看到的是中国大地的主人的自豪!
李秋兰这种主人公的自豪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旧社会给她的只是寒冷饥饿和屈辱,共产党使她翻了身,分得了刘金贵家的房产,由奴隶变成主人,从此她的命运和党紧紧地联在一起。她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也没有她今天的地位。所以她和党的感情,海水冲不垮,台风刮不散。她铁了心要跟着共产党。李秋兰坚定有力的立场和态度,反映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作者对李秋兰这个人物的塑造,并没有简单化。它通过波澜起伏的情节,步步深入地开掘了她的内心世界。她赶走孙主任之后的当天晚上,她问老支书:“真要变天么?”当老支书解释了党的政策,并告诉她县委书记批评了孙主任;还说刘金贵也是个中国人,他爱国该当接待。李秋兰听后爽朗地说:“他大伯,你给张书记回电话,就说俺李秋兰还有中国人的心肝,俺不会给共产党丢人现眼,也告诉刘金贵,俺请他……回来!”在接待刘金贵那天,她叫老头子换件洗浆衣裳,叫儿子骑车去割肉,还要割“红肉枣儿”,给刘金贵包他爱吃的发面包子,等等。这些描写始终将李秋兰置于主人的地位,入情入理地表现她对各种人的不同态度。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且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人物复杂的感情和心理,既写出她宁折不弯、刚直不阿的一面,又写出她善良的热心肠;她既没有忘记刘金贵给她留下的伤痕,但又有开朗宽阔的胸怀。她是一个有着阶级自觉和鲜明的阶级观念,又懂得政策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一定典型性。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时代前进的历程,看到了社会主义祖国人民的精神力量。
作品刻画李秋兰的个性,也很有特色。没用冗长的文笔描绘人物的相貌衣着,叙述人物的特点,而是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和人物行动、对话,生动地显现人物的个性。特别是作者很善于选择最能表现个性的细节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比如,刘金贵看到李秋兰额头上的伤痕时,哆哆嗦嗦地把打过她的水烟袋掉在地上,李秋兰嘴唇打颤,扶在门框上的手指要抠进木头里去了!她无声地一咬牙,把哄笑的孩子们赶开,拾起给她留下伤痕的水烟袋,递给了刘金贵,朗声道:“他大伯,屋里坐,锁成有好烟哩!”这里,并没用更多的笔墨叙述和描写人物的形态和内心活动,但使我们看到李秋兰在往日仇人,今天的客人面前复杂的、符合人物个性的情绪,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