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把致富的根子扎在多种多养上——访安陆县界岗大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5-14
第2版()
专栏:通讯

把致富的根子扎在多种多养上
——访安陆县界岗大队
“依我看,农村要致富,根子要扎在多种多养上。”访问湖北安陆县界岗大队时,党支部书记聂明德这样回答我。他接着说:“就说我们大队,九冲十岗,44座山头,二百多口塘堰,还有水库、小河,山、水、田都大有潜力。这三年我们把眼光从2,100亩田地上扩大到五千多亩山坡上,扩大到五百多亩水面上。除了种粮食,还栽果树,种油桐,养猪、养牛、养鸭、养鱼,在多种多养上花功夫。我们的目的是多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财富多了,大家的日子也就好过了”。
我请他具体谈谈,怎样把致富的根子扎在多种多养上的。他沉思了一会说,主要是靠政策。比如养猪在我们这里发展很快,去年每户平均养了三头猪。社员养猪的积极性从哪里来的?重要一条就是解决了饲料问题。大队研究,除了给社员拨7%的自留地外,还给5%的饲料地,两下加起来占总耕地的12%。社员不愁饲料,养猪很积极。再比如种果树,现在不光是生产队搞果园,而且家家户户都栽果树,一般人均达到五六棵。这也是明确了房前屋后归社员自己栽树,谁栽谁有的政策的结果。社员都有了果树,集体果园更好管理了,发展起来就快。发展多种经营,要有粮食作后盾。怎样发展粮食?也有个政策问题。界岗地处大丘陵,有些田不适宜种双季稻,早晚稻加起来不过600斤。过去队里没有自主权,说双季稻是“方向稻”、“革命稻”,硬性推广。后来,党的农业政策下来了,我们从实际出发,把不适合种双季的改种成麦子和一季稻,亩产两季过千斤。1979年粮食总产是历史最好水平,去年大灾年,这里粮食总产又比上年增产四万多斤。
聂明德不愿意谈自己,社员却讲到了他。社员说,除了政策,还要靠干部领导有方。1978年秋,聂明德到第十二生产队,见到生产队长门口一棵桐树,果子结得密密麻麻。他动心了,便问队长:“你这棵桐树一年有多大个收入?”队长答:“百把斤桐籽,卖得二三十块钱。”他盘算开了:一棵二三十元,界岗几千亩山,要是多种些桐树,还不成了聚宝盆。他和大队干部商量,决定大种桐树。这年冬季,大队从供销社买了600斤油桐籽,去年、今年又种了7,000斤油桐籽,并包给专人管理。社员还讲:落实生产责任制,老聂就研究什么办法最能增产。有个第四生产队,十年没有完成过国家粮食任务,社员口粮也总是不够。去年夏天,老聂蹲在四生产队,同社员商量,把田包给劳动力种晚稻,结果粮食大增产,有的一亩打出了过去一亩半甚至两亩的产量,不仅超额完成了国家任务,社员口粮还吃到六百多斤。今年,全大队18个生产队,有14个实行了联产到劳的生产责任制。
在农村,打交道的就是山、水、田,多种多养,的确是一条致富之道。这几年,界岗大队集体经济发展得比较快,大队购买了汽车,添置了机械,为了活跃文化生活,买了一部电影放映机,经常给社员放映电影。聂明德说:“这仅仅是个开头,象这样的政策长期稳定下来,界岗一定会有个更大的变化。”
本报记者 江绍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