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庄稼自我施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5-16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庄稼自我施肥
张运华 张国城
在人们的印象里,庄稼生长得好,全靠人工施肥。其实不然。为了得到足够的营养,庄稼也会自我施肥。
任何庄稼生长都离不开氮。而氮的秉性十分孤僻,很难和别的肥料结合等待庄稼吸收。它经常处于游离状态,在每平方米土地的上空,竟有游离的氮80吨之多,人们要逮住它需花九牛二虎之力,而有些庄稼要把它捉住却易如反掌。
豆科作物固氮的本领很大。象大豆、绿豆、花生等,在它们的根部都生着许多小瘤子一样的块状物,植物学上管它叫“根瘤”。每一颗根瘤里面躲藏着亿万个根瘤菌,根瘤菌体内有一种“固氮酶”,能把空气中的氮逮住固定为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肥。据计算,每一亩豆科庄稼的根瘤,每年能从空气中捕捉140—560斤氮,相当于每亩地施用100斤左右的硫酸铵化肥。因此,豆科作物不需要人特意为它施氮肥,仅它自己固定的氮肥,每年也“吃用”不了。剩下的氮再也逃跑不了,只好乖乖地呆在土壤里,有的每亩可以达到200—500斤,提高了土壤的肥力,为下茬庄稼贮备了“食物”。
在自然界,能固氮的远不止根瘤菌,细菌、放线菌、蓝藻也能协助作物固定氮素。人们发现,在我国淡水中生长的红萍,如果和鱼腥藻结合在一起,也能固定大量的氮。所以,在稻田里放养红萍和鱼腥藻,水稻会受益不浅。更为有趣的是,有的固氮微生物喜欢生活在庄稼的叶面上,沐浴在阳光下,帮助作物固定空气中的氮,供叶片直接吸收利用。
人们从这些有趣的现象中得到启发,采用人工方法大量繁殖根瘤菌和各种固氮菌,拌在庄稼的种子上,施在作物的根部,喷洒在叶面,或在稻田里放养大量红萍,从而达到固定氮素、促进粮食增产的目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