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见此情景,谁不心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5-17
第3版()
专栏:调查汇报

见此情景,谁不心痛!
看了李勇等同志的信,谁不心痛!我们带着他们提出的交粮难的问题,访问粮食部、农垦部和铁道部的有关部门。访问结果证明:问题不仅存在,而且日趋严重。
交粮难是个老问题了。近几年大部分地区粮食丰收,但每到交粮季节,下边就向省和中央告急。今年三四月以来,黑龙江省首先告急:天气渐暖,堆在农场场院上的高水分玉米、大豆,随时都可能霉烂。这些粮食约有70亿斤。接着,云南、浙江等省也相继告急:粮仓已满,再不采取措施,夏粮将无法入库。
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几个部有关部门的同志分析,原因在于:
粮食含水分过高 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那里气候寒冷,秋冬季多雨多雪,加之烘干、储存设备不足,高水分粮食不能及时处理。按国家规定,东北地区收购玉米含水分为18%,安全储存水分不得超过14%,但黑龙江历年的粮食水分都在26%左右,最高达30%多。这就加大了处理高水分的工作量。黑龙江省粮食部门,现有约50亿斤的烘干能力,今年入库的高水分粮达77亿斤,烘晒工作量比历史上任务最多的年份多60%,仓库已极度饱和,省粮食部门已无力再收购粮食,解决烘干设备问题成了刻不容缓的事。
仓库容量小 我国粮食和仓库容量不成比例。这个问题在南方更突出。云南省沿铁路线只有六七个小粮库,仅供平价粮使用,接收进口粮已很勉强,再加上议价粮、兑换粮,不用说该有多紧张了。浙江贺村车站仓库是供福建省使用的中转仓库。由于铁路转运能力太小,粮食积压运不出去,眼看福建夏粮就要上场,贺村仓库却满满当当。除此之外,各铁路沿线和港口城市的仓库也处于饱和状态,经常出现压车、压船的情况,搞得交通部门狼狈不堪,十分被动。
实际上,国家每年都在不断为建设粮仓投资,只不过数目同需要相比相差太远。这几年,国家给粮食部基建粮仓投资少,只能主要用于北京、上海、天津铁路沿线接运进口粮。财政“分灶吃饭”后,有的省把分给粮食基建、简易仓设置费的钱多用于其他行业,粮仓建设更难排得上队了。
运量比例有问题 铁路部门也有难处,各种物资的运量比例不合适。煤的运量占铁路总运量的35%以上,有的区段的比例甚至更高,如德州、商丘等的煤炭,占通过区段运量的60%左右,而粮食只占6—7%。有的区段的粮食,由于煤炭运量过大而难以安排装运。现在各省又有权进出口、兑换和议价买卖粮食,这就更难保证国家正常的粮食调拨。甚至往往因而造成铁路重复运输和对流、倒流等不合理运输,既加剧了铁路运输的紧张,也增加了粮食的费用。
体制待改革 现行体制混乱,粮食部搞调运的人,掌握不了各省之间的议价粮、兑换粮的调运,更别提如何控制粮食流向了。
机构不适应 粮食部储运局调运处现有13人,比“文化大革命”前管调运的减少了一半还多。“文化大革命”前,铁道部每月要搞一次“月度汇编”,主要是调整运量和流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卡脖子”区段的压力,节省了运力。近年来由于遇到一些困难问题不好解决,这件事也停办了。
我们所到之处,看到他们都非常怀念五十年代的一些管理办法,如全国统一汇编运输计划,并期望采用华罗庚等科学家所提倡的运筹学搞一套科学管理方法。看来,这些办法应该研究总结,或适当恢复。如不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光是心痛和焦虑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本报记者 孙光 陈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