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古籍历尽沧桑归故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5-18
第7版()
专栏:友谊之花

古籍历尽沧桑归故土
许昌菊
今年五一节前夕,北京图书馆缮本图书收藏室里又增加了一本珍贵的藏书,那是《大清会典》中55卷的《刑部》分册。说起这本书的来历,还真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哩。
这本书在国外已流落81年,是西德老人屠苡娜女士上月访华时归还的。1930年,33岁的屠苡娜受一家公司的委托来到了中国,在侨居中国的五年中,她广泛接触各界人士,悉心研究中国历史,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古老的文化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屠苡娜对中国的情谊是十分感人的。1935年,她回到德国后便定居在柏林。她到处叙述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使许多德国人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一次,屠苡娜到一家理发馆去理发。一位理发师对她说,他的叔父曾于1900年随八国联军来过中国,他离华时,从军队掠夺的物品中带走了一本书作为纪念品。叔父逝世之前,又把这件纪念物遗留给了自己的侄儿。理发师不懂得该书的内容和价值,便请屠苡娜作个鉴定。她根据自己对中国的知识,断定这是一本中国皇室图书馆的藏书。因为,书的封面用黄绫制成,上面还有龙形图案,全书都是以工整的满文手抄的。屠苡娜看后,果断地从理发师的手中买下了这本书。她认为,这本书不应该在欧洲流落,她应该亲手将这本书还给它的主人。从此,她象保护一笔珍贵的财产一样保护着这本书,等待着来中国的时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的飞机经常轰炸柏林城。每逢空袭警报鸣响,屠苡娜便带着这本书走进防空洞。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屠苡娜仍然找不到来中国的机会。但是,无论她走到那里,这本书也都跟随着她,和她一起漂泊。随着岁月的流逝,她要归还这本书的心情也越来越迫切。今年4月,她终于有机会参加一个旅行团,来到了阔别将近半个世纪的中国。行前,她曾给西德驻中国大使馆的官员写信,要求他们协助她会见北京图书馆的负责人。她说:“鉴于我年事已高,决心早日亲手将书归还原主,以表达我对中国人民的情谊,我不能让书落于他人手中。”
老人虽然已是84岁的高龄,但精神爽朗,丝毫看不出长途跋涉给她带来的任何倦意。在使馆文化参赞的陪同下,屠苡娜将这用色彩鲜艳的丝巾包着的书郑重地交给了图书馆的负责人。这本书虽然在国外辗转了81年,但在屠苡娜的保护下,仍然非常完好。她诚恳地说:“我精心地将这本书随身保存了45年,一方面是盼望能有一天将这本书物归原主,同时也希望以这样一个小小的行动来弥补我国士兵在1900年时所造成的过失。”她这番感人肺腑的话体现了一个善良、正直的西德妇女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这种高尚的行为将永留在中国人民的心里,令人难以忘怀。(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