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江西省农科院良种繁殖场采取适应本场实际的责任制 养猪量多质高 企业转亏为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5-22
第2版()
专栏:

江西省农科院良种繁殖场采取适应本场实际的责任制
养猪量多质高 企业转亏为盈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良种繁殖场,往年养猪,每年要国家补贴五至六万元,猪还是发展不起来。1980年,这个场盈利九万多元。过去要求每个饲养员养猪60头,都说多了;现在一个人一年养一百头,还嫌少了。过去规定每个工人每年要生产猪肉6,000斤,都说高了;现在要求他们人均生产猪肉一万斤,也不嫌多。人是原来的人,猪是同一个品种的猪。为什么会变?因素固然很多,最主要的一条是,采取了适应本场实际的一套生产责任制:“专业分工,全面核算,责任到人,联产奖励”。实行一年的结果:47个饲养员,人均生产猪肉8,957斤,最高的17,000斤,单人年产值14,847元。除去全部开支,去年养猪总共盈利90,300元。
从小而全走上专业化 良种繁殖场原来170名工人,既搞畜牧,又种水稻和旱地,每年农忙时,饲养员也要抽去抢收抢种,说是“大支援”,实是“大混工”。结果,农业、牧业都没有搞好。去年,他们把水稻从畜牧队分出去,畜牧队专门养猪,下设母猪、肉猪和青饲料种植三个专业组。各组单独核算,建立经济联系:母猪组繁殖出来的仔猪,按照双方议定的质量标准,卖给肉猪组(转账支付),不合标准的,对方拒收;饲料组生产的青饲料,按质论价卖给肉猪组,并按时按量供应。三方都通过合同关系固定下来。场部既是生产上的指导者,又是执行合同的监护人,这样一来,三个组各操各的专业,各负各的盈亏,各有其责。
从“两定”到“四定”过去对饲养员只是实行两定,即定头数、定增肉重。这种做法看起来有定额,实际上还是吃“大锅饭”。由于不定利润,不计成本,喂猪时,统糠一箩一箩往猪栏倒,浪费不心痛;青饲料吃不完,随地丢弃,不愿加工贮存。由于浪费严重,往往增肉重定额达到了,但利润没有了,甚至亏本。去年由过去的“两定”变为实行“四定”(养猪头数、增肉重量、成本、利润)。饲料的消耗量随着大减,前年每增肉一斤,消耗统糠8.3斤,去年降到3.2斤。全队去年仅此一项,就减少开支七万三千多元。去年每斤毛重的成本由过去八角九分五厘降到六角一分。
责任到人 联产奖励 在专业分工和“四定”的基础上,畜牧大队将各专业的生产任务落实到人,实行联产奖励。比如饲养肉猪,每个饲养员定养62头,定增重10,664斤(每头年平均增重172斤),定纯利3,500元。未完成利润指标的不奖,完成利润指标的,拨利润总额的15%奖给本人;发生亏损的扣罚本人工资,扣罚总数不超过本人全年工资的5%。责任制建立之后,职工们养猪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母猪饲养员耿爱芳,发现几头仔猪体质差,难过冬,自己买奶粉调给仔猪吃。
责任制促进了科学养猪 实行责任制之后,职工们为了争取超产,科学养猪的劲头也起来了。去年初,场部技术人员和饲养员共同试验,采用本场生产的配合饲料加微量元素的饲养方法,每增肉一斤用原粮仅为常规饲养的56.2%,每斤成本为常规饲养猪的84.3%点,五个半月单猪增肉重达141.4斤,比常规饲养超过75.59%。试验成功后,很快就在畜牧大队全面推开了,大大提高了生猪的日增重率和出栏率。最优饲养员贾菊香去年饲养的生猪出栏率高达221%。
本报通讯员 王汉兴
本报记者 刘光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