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可贵的“点滴精神”——上海跃龙化工厂司机徐德昌、俞祺福节油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5-22
第2版()
专栏:通讯

可贵的“点滴精神”
——上海跃龙化工厂司机徐德昌、俞祺福节油的事迹
上海跃龙化工厂司机徐德昌和俞祺福驾驶的两辆58—1型三轮卡车,耗油指标连年大幅度下降。国家规定三轮卡车行程100公里耗油定额是10公升,而这两辆三轮卡,1980年全年平均耗油指标已下降到:徐德昌——4.69公升;俞祺福——5.03公升。这是三轮卡百车公里耗油最佳纪录。
冶金局多次打电话给厂里,要车队核查事实。为了弄清情况,表彰先进,车队决定进行一次测试。测试结果,油耗都在5公升左右。以后,冶金局又组织了一次更为严格的测定。结果,小徐和小俞的成绩比上次更好。大家热情地赞扬他们节约汽油的“点滴精神”。
小徐和小俞创造第一流的节油水平,是长期思想过硬,技术过硬的结果。他俩都是复员军人,回到地方后保持和发扬了艰苦奋斗、勤劳朴素的优良传统。战士爱护手中的武器,驾驶员爱自己的车子。小徐和小俞的车子,引擎看不到油,火花塞看不到结碳。车子常保整洁,看上去令人觉得舒服。“要得车子节油,一定要自己会修。”小徐和小俞勤学苦练,都学会了机修。摸熟了车子脾性,运转滑行好,安全又节油。
那回测试,有心人做了记录。“三卡”穿梭在闹市区提货,七转八弯,大街小巷,经过83个有红绿灯的交叉路口,小徐的车只吃着三次红灯。全程127公里,他的刹车灯,只亮过四次。汽车启动多,刹车多,就会多耗油。“远看红灯略加快,近看红灯慢慢行”,他们练就一手准确估计红绿灯调换规律的本领。
小徐和小俞胸中都有一张上海市的活地图。路线熟,装卸点熟,所以他们开车才能做到一次发动,一次调头,一次停妥,一次装卸。这就省油。
小俞原来开四吨“交通”,1969年9月,因为生产需要,调他开“三卡”,他也有过思想斗争。开“三卡”,噪音大,节油少,运输任务琐碎繁忙。但他环顾车队驾驶员中,年龄大些的体弱多病,年青司机道路不熟,“三卡”性能也掌握不住。“非我其谁?”他毅然挑起了重担。
开始一试车,油耗高达15公升,行驶数天后,油耗一直在11.3公升。那些日子,他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打退堂鼓吗?不能。战士的性格,是迎着困难上。他向老师傅求教,翻了很多书找资料,边行车,边观察,发现车子动力大,消声器排黑烟,汽油味道浓,就懂得油没充分燃烧,大量能源从排气管白白跑掉了。他仔细地进行了调整和清洗,车况终于大大改善,油耗下降到8公升。
8公升在全局已是先进指标。但同小徐创造的5公升以下的先进水平相比,却是落后了。“小徐能做到,自己也应该能做到。”“能不能在缩小流量孔上想办法?”经过28天31次试验,小俞终于降伏了这只“油老虎”,油耗稳定在五公升左右。
采访期间,我曾跟过一次小徐驾驶的车。他手把着方向盘,思想高度集中,动作却很轻灵。他的脚总是轻轻地踩着油门。“三卡”时而在繁华嚣闹的人流中缓缓行进,时而在小弄堂里穿梭。出得市区,“三卡”行驶在沪太(仓)公路上,此时道路宽阔平展,一辆辆各种型号的汽车,从我们身旁奔驶而去,而小徐的车却始终保持着中速行驶。车过罗店镇,他说话了。“你听,这声音多好听!霍霍霍,霍霍霍……”他指的是汽车引擎的轰响。说实话,我感觉不出有什么“好听”。我只感觉到,车行平稳,均速如流水。我望望他,那脸上的神情,完全是陶醉在这一阕“行车交响乐”之中了。
这次行车,百车公里耗油是4.91公升。
本报记者 林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