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他们的苦恼与艰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5-24
第3版()
专栏:调查汇报

他们的苦恼与艰难
根据刘志敏来信反映的问题,我们到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作了进一步调查。调查时,科技人员纷纷向我们诉说苦衷。
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建于1957年,现有1,200人,其中科技人员有810名。该院科研、设计力量雄厚,人才济济,阵容强大,有“状元府”之称。这个院的科技人员大部分是五十、六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业务底子厚,又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正是搞科研设计和出成果的黄金时代。然而,过去科技人才优先分配给重工业,冶金部人多活少,许多人施展不了才能。这个设计院的主要服务对象——每年实产120万吨钢的包钢,在1971年设备设计能力已达230万吨。因而这个设计院在1971年至1980年的9年间任务一直吃不饱。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冶金部在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基本没有给这个院下达设计任务。
这个设计院810名科技人员中,有443人是搞机械、电力、土建、自动化等公用专业的。这样的公用系统的人才,轻纺、民用建筑等行业都很需要。尤其国民经济调整以来,轻纺部门这类人员更感缺乏。如上海市轻工局设计室只有二十多人,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即使象内蒙古这样轻纺工业不很发达的地方,发展轻纺工业也很缺科技人员。如内蒙古轻工设计室今年的土建、机械等设计任务很大,由于力量薄弱,有活干不完。这个设计室每年有3千万元投资的制糖设计任务,但完成不足一半。内蒙古一轻与纺织系统各类科技人才人数与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不足1%。二轻系统有三分之一的厂没有科技人员。由于技术力量薄弱,这些部门在设备改革、提高机械化水平及土建等方面都存有困难,严重阻碍生产的发展。目前,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的科技人员多数已“人到中年”。如土建科150名科技人员中,五十年代毕业的有70名,大都五十多岁,两鬓斑白了。绘图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工作时间长了,有时感到吃不消;由于视力减退,绘图时须戴眼镜再加放大镜。再过五年,他们将有85人到退休年龄,不能绘图、干设计工作了。这些人多想在有生之年多出一些成果,为四化出力啊!他们说:“我们并不追求优厚的物质待遇;而是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发挥一技之长。我们要工作。”当他们看到轻纺部门急需人才,本部门无事可干时,纷纷向有关领导部门反映情况,要求调动工作,支援这些部门的建设,或到别的单位去发挥专长。但院里不放。有人说:“隔行如隔山,搞重工业的干不了轻纺工业。”其实,去年该院在没有任务的情况下,公用系统的设计人员到上海、南京等地揽活干,为轻纺部门设计了几十个项目。设计质量优良,受到对方好评。他们还在1979年全国民用建筑设计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近几年,一些轻纺部门和大专院校来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挖人才”、求援,但冶金部门总是把住不放(除老弱需照顾者外)。极少数有幸出去的人,到外地受到重用、提拔,技术员成了工程师,工程师当了主任工程师。这个院的科技人员说:“我们院的人,在院里是棵草,到外地是个宝。”
这个院的科技人员还告诉我们:去年他们到外地揽活做了大量工作,但也感到这样做有不少问题。首先是在揽活中,各种行业各种类型的设计都会遇到,不可能早就对此都有所研究,只能仓促上马。加之远出单独作战,所带资料有限,从而影响设计质量。其次,一些高级的设计项目常被当地设计院抢走,他们只好“填空”、“补漏”、拣剩的,不能真正发挥这支设计队伍的作用。另外,他们多是到上海、南京等地出差。经常出差不仅浪费财力(去年该院出差费开支二十多万元),也给个人带来了困难。有人一年出差七八个月,家里无人照顾,有后顾之忧。有的因出差花钱多,给生活带来很大困难。因而,有人建议将公用系统的科室从冶金部分出来,成立专业设计公司,这样既保留了队伍,又能承包各部门的设计任务,以充分发挥作用;也有人提出将土建部分交国家建委。但这些反映均无回音。这个院的科技人员感慨地说:“现在跨一个行业真比鱼跃龙门还难哪!”
为什么“龙门难跳”?
一是“部门所有制”束缚。近两年,冶金部在群众不断反映人才积压、要求调整的情况下,几次强调:冶金部培养这支队伍不容易,不能散,要“不伤筋动骨,相对稳定”。怎样使这支队伍不散,而又发挥作用?答曰:“继续找米下锅。”
二是冶金部有保住力量、准备以后再上的想法。但对十年之内钢铁生产的规模及应保留多少科技人员,心中无数。
《内蒙古日报》记者 张德海 刘志敏
本报记者 李双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