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西双版纳毁林之火为什么越烧越严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5-27
第3版()
专栏:

西双版纳毁林之火为什么越烧越严重?
编者按:关于保护西双版纳森林的问题,近几年来,本报多次呼吁,至今仍未解决。今年三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之后,我们又陆续收到林业、农业、科学工作者和部队干部、战士的来信,反映西双版纳烧山毁林和乱砍滥伐的现象日益严重。大家认为,这样发展下去,祖国西南部这片宝贵的森林资源,将被彻底毁灭,后果极为严重。这许许多多关心国家利益的同志们强烈呼吁:毁林之火已经燃眉,火速拯救森林资源!建议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党政领导机关和有关单位,按照党的政策和国家法令,采取有力的措施,迅速扑灭目前还在严重发展的毁林之火。
位于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祖国西南边陲的一块宝地,这里保存了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蕴藏着许多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高等植物多达五千多种,因而有“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宝石”、“热带植物宝库”的称誉,闻名中外。
今年4月,当我们来到这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幅幅令人触目惊心的景象:熊熊的烈火正在无情地烧尽一片片的森林,吞噬着一座座的青山。我们是4月7日从昆明出发乘车来西双版纳的。沿公路两旁视野所及,天天都见到毁林之火在燃烧。从小勐养到自治州首府允景洪的几十公里的一段路上,可说是“山山点火,处处冒烟”。我们的汽车穿过时,有的地方火焰浓烟遮住了半边天,呼呼叫的火舌不时蔓延到公路上来,一股股林木烧焦的气味扑向我们。4月14、15日,我们乘船往返于允景洪到橄榄坝农场间,沿澜沧江两岸四十多公里长的山岭上,成片成片的树木、竹林在烈火中化为乌有。4月16日,我们离开允景洪去勐腊县,先后去过尚勇公社、勐捧公社、勐捧农场、勐满农场,直到20日离开勐腊县境,在逗留的五天中,我们没有一天不见到毁林之火在燃烧。总的说,从7日到22日,我们一行11人,半个月中行程一千多公里,一路上到处看到的是焚烧森林的火光和浓烟;到处见到的是山火过后,青山不见,一片片焦土呈现出红、黑、白的劫后景色(即:红土裸露、林木化为灰烬后有的是白色,有的是黑色)。我们目睹了一场前所未见的大规模、大面积的毁林开荒、刀耕火种的景象。
人们告诉我,二十年前,当西双版纳还保留着它美丽的绿装的时候,周总理曾经来到西双版纳视察,向在这里工作的干部和科学工作者严肃地指出:一些陡坡上的树木也给砍伐了,这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将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印度的恒河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是古代人类文化的发源地。当初土地肥沃,农业茂盛。但是不合理的开发,破坏了森林,后来成了沙漠。我们敦煌一带,恐怕也是这样的一种结果。西双版纳正是处在回归线沙漠带上,北纬21度和23度之间,回归线的上下。这里是富饶美丽之乡。如果破坏了森林,将来也会变成沙漠。我们共产党人就成了历史的罪人,后代就会责骂我们。
可是,二十年过去了,森林遭到破坏的情况不仅没有制止下来,仍然在严重地发展着。西双版纳的森林正以惊人的速度大幅度减少,覆被率急剧下降。我们从自治州了解到,全州森林的面积,据云南省森林资源勘察四大队在1959年的普查,不计算灌木丛,全州有森林1,074万亩,覆被率为43%,二十年来共减少382万亩,覆被率降为26%。在减少的森林面积中,社员毁林开荒240万亩,国营农场毁林开垦的59万亩,砍伐烧柴毁林的53.8万亩,交通、水利、邮电等建设用占地毁林的29.2万亩。去年一年全州毁林开荒15万亩,今年比去年有增无减。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人们注意。
西双版纳的毁林之火为什么连年不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是如何对待当地的“刀耕火种”,也就是如何对待粮食的问题。据说,1958年以前,西双版纳是没有粮食问题的。解放初期,全州人口约二十万,山区坝区大体约各占一半。居住在坝区的傣族人民,利用坝区农田水利较好的条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自给有余,曾有“滇南粮仓”之称;居住在山区的哈尼、拉祜、瑶、布朗等民族,过着刀耕火种的“游耕”生活,实际上没有定居点,粮食大约只能自给30%左右,但是他们发挥山区的优势,种植茶叶、放养紫胶、采集药材、种植棉花以及狩猎等,以这些山区的林副产品和畜产品,同坝区换取70%左右的粮食。1958年以后,粮食问题逐渐突出,越来越严重。一是人口急剧增加,全州现在人口达61万,增加了两倍;二是对山区不仅提出了“粮食自给”的错误方针,还要求提供上千万斤的公粮,加上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山区同坝区之间的产品不能作为商品自由交换。这一来,就迫使山区农民扩大刀耕火种、毁林开荒的规模。山区本来就是搞刀耕火种的“游耕”,没有搞农田水利建设的习惯。随着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和换取粮食的渠道被切断,山区多种经济也同时受到破坏,单打一搞粮食的结果,使山区越垦越穷,越穷越垦,人们不断扩大毁林开荒的面积,造成了恶性循环。从1959年以来,全州社队毁林开荒245万亩,这个数字相当于解放初期耕地面积的4.4倍。烧山毁林种粮,广种薄收,付出的代价是十分高昂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双版纳这座“热带植物宝库”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不少科学家提出了如何保护、利用、开发这座宝库的珍贵意见。1981年国务院把西双版纳境内的勐腊、勐仑等四块地方共355万亩森林划定为自然保护区,比1958年国务院划定的85万亩扩大了约三倍。可见国家对它的重视。对于自治州的生产方针问题,也从指导思想上扭转了过去单打一抓粮食的错误,同时,又对山区的粮食供应问题作了新的规定,免除了山区公购粮的任务。按道理,毁林开荒应该得到扭转,为什么不仅制止不下来,反而有变本加厉发展的趋势呢?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全区增产的6,000万斤粮食,其中80%是靠山区刀耕火种毁林开荒的,坝区粮食生产反而下降。情况十分反常。这又为什么?据了解,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条:一、对党放宽农村政策缺乏正确理解。不仅山区农民毫无顾忌地大肆毁林开荒,一些坝区的农民也出现了放弃坝区生产竞相上山毁林开荒的情况。二、刀耕火种,毁林开荒,虽然产量低,但是一根火柴、一把斧头、几把种籽便可进行,不用搞农田基建,不需投资。作为国家来说,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作为个人来说,却是有利可图。三、这两年来,茶叶、紫胶、药材等林副产品的收购政策有的虽已调整,有的仍未调整,还不能充分调动起山区农民对发展山区多种经营的积极性,特别是还没有使他们感到用林副产品换取粮食有利。因此,指导思想上虽然批了单打一搞粮食的观点,但山区农民实际上仍是无法摆脱单打一搞粮食。四、南方山区农民的习惯向来是吃大米(毁林开荒种的绝大多数是旱稻),对目前国家调进供应的粮食品种主要是小麦、玉米,他们不喜欢吃,加上买粮食要花钱,又不方便,等等。
看来,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但关键是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中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我们每到一地,都提出这个问题来同当地各级领导交换意见,大体上有这样两种态度:一种认为上述情况如果继续放任下去,不采取措施紧急制止,不过十年,西双版纳森林资源将毁灭殆尽,他们心情焦急如焚;另一种认为刀耕火种是这里群众历来的习惯,司空见惯,无动于衷,甚至说成是放宽政策后农民得到了温饱,并不是坏事。由于认识不同,思想不能统一,有的坐山观火,熟视无睹;有的虽然认为长此下去问题严重,但是缺乏艰苦细致的工作,措施不力。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农业部政研室 余国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