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广开视野 发现人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5-29
第4版()
专栏:

广开视野 发现人才
本报评论员
建国三十一年来,我们培养了几百万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培养了大批熟练工人和上千上万专业人才,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到经济建设上来,不少人忙于搞“运动”,没有认真学习经济建设的本领,因之,对组织和领导工农业生产,对经济工作的管理,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都显得跟不上;对新情况下的政治工作也还缺乏必要的新的经验。人才缺乏,是当前各条战线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
对于我们干部队伍这种不适应的状况,不少地区、不少领导机关已经有所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加以解决。但是,人才从哪里来?这是一个需要明确回答的问题。应当说,十亿之众的国家,人才是济济可观的。问题是由于“左”的指导思想,我们的人才资源不仅没有广泛开发,而且大批有用之才被冷漠、压抑、埋没,有的甚至被摧残、扼杀。有些人对那些有见地、有思想,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志,往往错误地认为他们是“出风头”、“表现自己”、“自作聪明”、“个人英雄主义”,等等。事实上,是把一些同志的优点当成了缺点。有些单位的好同志,因为发表了没有经过领导同意的正确意见,就遭到种种冷遇、歧视和打击。在这方面,我们有着极为沉痛的教训。
有些同志带着“左视镜”看人,左看右看总不遂意:“某某犯过错误”,“某某的社会关系复杂”,“某某不是党员”……东挑西剔,所剩寥寥。持有这种偏见,怎能发现人才,大胆使用人才呢?!“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那种在用人问题上求全责备,因瑕弃玉的做法,实际上是堵塞才路,埋没人才。在我们的国家,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爱祖国、爱人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有一技之长,都应当欢迎他们,大胆使用他们,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应当知道,四化建设要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才不能依靠进口,希望别部门、外单位把优秀人才送上门来,也是不现实的。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人才,关键是领导人要善于识别人才,看准了就要大胆提拔、使用。毛泽东同志说得好:“丢掉错误的观点,干部就站在面前了。”
在有些人看来,所谓人才仅仅是那些有过贡献的专家、学者,而看不起那些人才苗子。毫无疑问,专家、学者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尊重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但是还必须善于发现那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勇于探索,掌握了实际本领和专业知识的人。要求所有的人才都是专家或学者是不现实的。应当说,凡是比较有知识、有才干,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人,都是人才。这种人才,在各行各业中是大量存在的。如果把名人看作是人才的“流”,那么后者就是人才的“源”,只要做好开“源”工作,人才就会涌流。任何人才都是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都是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才学疏浅,到才学并茂。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历来人才的成长,良好的社会条件,识才者的荐拔和推举,是很重要的。否则,再好的人才苗子也会被埋没,以致夭折。
有的同志在提拔、使用干部时,单纯论资历、讲学历。这又是一种习惯的偏见。资历长、学历长的人,我们应当重视他们,合理地使用他们。但是,把资历、学历作为用人的唯一标准就不对了。资历、学历并不是一个人能做出成绩的唯一条件。很多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的人,资历、学历虽不一定长,同样可以成为精通业务的专家,做出重大的发明创造。看人才,用干部,固然要考虑资历和学历,但决不能论资排辈。当前,在培养、选拔、使用在实际工作中做出了成绩、显示了才干的年轻人的问题上,阻力还是相当大的。这种传统的习惯不改变,新生的幼芽就难以破土而出,党中央提出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也无法实现。唐代的政论家韩愈说过这样的话:“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种以能者为师,视才不拘一格的态度,很值得我们效法。
也有些同志,选人才,用干部,往往从自己的好恶恩怨出发,“听话”、“顺手”的就倍加信用,“亲者”、“爱者”就委以重任。这种不讲德才,唯亲是用的现象,是一种不正之风。我们党的干部政策,历来是讲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任人唯亲,往往会使那些庸碌之辈占居要位,甚至使一些投机者得以钻营。古代有些开明的政治家,在用人问题上,不计恩怨,容纳异己,“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如其无才,虽亲不用”。唯其如此,才能广纳人才,事业兴旺。目前,有些单位在用人问题上还严重存在宗派主义、门户之见、关系学等错误的做法和不良风气,必须加以克服。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大量有实践经验、有丰富才干的人才。只要我们广开视野,深入群众,认真考察,就会发现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值得提出的是,从浩瀚的人民来信来访中发现人才,是一条重要渠道。本报3月4日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清远县支行商业信贷员沈渠同志提出增收节支的七项建议,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视,就是一个例子。有些人常常忽视这一点,认为来信来访尽是一些“吵吵闹闹”的麻烦事,这显然是错误的。人民群众写信上访,是我们国家的一项民主制度,也是人民群众管理国家的一种好形式。我们党历来重视这项工作,经常注意从中听取群众的宝贵意见,发现各种优秀人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信访工作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人民群众通过写信上访的形式,反映他们对四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建议的逐渐增多,这是一个很可喜的现象。来信来访的情况表明,人民群众的许多有分析、有见地的意见,往往是“文件报告里看不到,会议桌上听不到”的。这里面确实具有“丰富的营养”。作为一个领导者,经常听取来自群众的这方面意见,了解全面情况,这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依据和保证。同时,通过处理人民来信来访,我们还可以从中了解、发现很多四化建设的有心人,富有才学的人才。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应当说,社会主义为人才的成长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四化建设为有才有识、有抱负的广大人民群众和爱国人士,提供了施展宏图的广阔天地。继续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为四化建设广泛开拓人才之路,大家都来做“伯乐”,发现、培养、选拔更多的“千里马”,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