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重说“和为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5-29
第8版()
专栏:

重说“和为贵”
冯并
“和为贵”的格言被打入冷宫,已有一些年月。罪名:鼓吹阶级调和。和,是事物运动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是事物的相对统一。言其实而尚其贵,何罪之有?
大病初愈称为“和胜”,平价买卖叫作“和售”,种庄稼的冀希“家和日子旺”,小俩口希望“琴瑟和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里也有“说话和气”,山东人爱吃的大葱,也因“和盖众味”,被古人命名为“和事草”。可见,从广义上讲,“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是和顺,是和谐。
诚然,异族侵凌而不思抵御,一味求和、终至订立城下之盟,那是丧权辱国;敌人举起了屠刀,不去克敌制胜,一再屈膝退让,那显然是阶级调和。但也有另外一些情况,比如千古流传的美谈“将相和”。凡读过《史记》,听了戏文的,谁个会说蔺相如进身微贱、廉颇出于望族,他们之间的和好竟是“阶级调和”?相反的,人们总是赞美他们以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胸怀。
任何概念的引申都有一定范围。如果说,对民族和阶级的敌人决不能和;那么,对人民对自己人却一定要和。“对内要和”就是讲团结,讲谅解,讲安定。过去,我们吃过“左”倾路线“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苦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也发生过这样那样的“左”的错误与失误,挫伤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在十年浩劫中,“闹而优则仕”的好汉们乘虚攻入,恶“和”贵“斗”,打倒一片,横扫千军,硬把国家拖入崩溃的边缘,这个惨痛教训,到什么时候也是应该记取的。
《书经》里有句“和之弓”,其注曰:“和,古之巧人也。”巧就巧在善于处理各种力的关系,使箭通过弯的弓与直的弦凝聚一点,准确有力地击向目标。和在一定条件下是力量的源泉,是胜利的保证。当然,讲和并非提倡作“和事佬”。是非曲直要清楚,原则更不能用来作交易。可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要采取对抗形式,这是毫无疑义的。人为地去激化,无补于事,还会导出亲者痛、仇者快的坏结果。
我们正处在转折时期,经济上的调整势必牵动人们的思想,出现各种不同认识,自不奇怪。有的同志囿于偏见,头脑僵化,办事看问题,往往偏“左”。对他们,特别是在基层工作的,要积极帮助。对于说过头话,办过头事的,应该重于疏导。既不能“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更不能再搞你攻来我攻去的“拉锯战”。在和风细雨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取得增强团结的效果。要相信,社会主义事业是循着自己的轨道发展的。只要不是讳疾忌医的,他们终会向事实“负荆请罪”。还有少数陷入个人恩怨的,只有各自检讨,一和了之。有道是,和能“解接无根树,能挑海底灯”。既属无原则的纠纷,何必让那无根底的藤萝缠住自己,牵住大家呢!
“同寅协恭,和衷哉!”和衷才能共济。我们扬起风帆,后有险浪,前有洪波,惟合力划桨,“发而皆中节”,才能造成前进的动力。在这种关键时刻,不仅要讲“和为贵”,更要疾呼一声:对内和尤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