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爱和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08
第8版()
专栏:

爱和教育
李元浦
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过一本著名的儿童读物《心》,五十多年前,夏丐尊先生将这本书译成中文时,改名为《爱的教育》。这一改动,既准确地反映了书的内容,又把爱和教育联系起来,对人颇有启发。教育,无论是德育、智育还是体育,要做得好,都要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深厚的爱。没有爱,就很难圆满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天津有一个青年工人,为了一件小事和别人争吵起来,把人家打伤了。老工人代他向人家道歉,又替他领着伤者去治伤。一次,要完成一项重要任务,有人怕他给本单位惹事,不赞成派他去。老工人却主张派他去。类似的事情发生好多件,使这个青年工人心热了,动情了。这时,老工人严肃地批评了他的种种错误,青年工人痛哭流涕,决心痛改前非。从此,他确实转变了,成了生产骨干。
这位老工人的行动,表现了老一代对新一代的爱。在这里,爱之所以成为促使这个青年工人觉悟的力量,是因为他从中感到了老工人对自己的体贴、尊重和信任。这种感受使他的心和师傅们的心贴在一起了。感情相通了,他对师傅们也产生了信任和尊重,产生了同志式的爱。有了这种情感,他对师傅的批评就听得进了。由此可见,批评教育不仅是思想相互交流的过程,也是感情相互交流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了感情的交融,失去了同志式的友爱,思想工作也就无从做起了。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强调爱,对于教育现在的青年人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现在的青年人,在少年时代就和成年人一起经历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历史浩劫。这种不寻常的际遇,不能不在他们的思想上留下深深的痕迹。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这些人很敏感,也特别容易激动。因为我们的心从幼小的时候就被连续的、无情的斗争戳伤了。这些青年人,特别是其中看惯了众人白眼的后进青年,更能体会出鼓励、安慰和抚爱的分量。
抚爱,绝不是不要批评,而是要求在批评时,要有爱护被批评者的真诚的态度,绝不要再搞那种以整人为目的的无休止的“斗争”了。
批评好比治病的药,为了让被批评者少一点吃药的痛苦,批评者不但要向医生学习,努力使人恢复健康,还要向制药工人学习,给批评裹上一层“糖衣”,使人家易于接受。不过,方式方法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根本态度,有了爱护被批评者的态度,才会有恰当的方式方法。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有团结的愿望。若离开了这个愿望,则很难有善意的、中肯的批评。
毛泽东同志说过:对同志,不能一味地老是冬天,要有春天,有温暖。现在,当我们的同志关系上还残留着十年浩劫的阴影的时候,在人民内部大力提倡“互相亲爱”的精神,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会很有意义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