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由穷变富,大有希望——安徽农村广泛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的好形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09
第4版()
专栏:

由穷变富,大有希望
——安徽农村广泛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的好形势
本报记者 许仲英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4月里,从江南到淮北,遍地是盛开着黄花的油菜田,阵阵香气袭人,今年安徽油菜又是丰收。肥西县的油菜,连续第三年大增产,1979年收一千多万斤,1980年收三千多万斤,今年收7,000万斤;凤阳县今年收798万斤,与去年比,增产五倍。全省的产量将超过九亿一千万斤,比去年增长六成多,这就使安徽省进入了全国油菜生产先进省的行列。“只道江南春来早,谁知一山更比一山高!”安徽省今年三千万亩小麦,也已丰收在望,预计产量将达到90亿斤,超过特大丰收的1979年一成多。
滁县琅玡公社八里生产队的老社员刘元龙问下乡察看的省财办主任胡坦同志:“我活了73岁,还未见过今年这么好的油菜和小麦,国家能不能多收购一些?如果不多收购,我们可就砸蛋了!”胡坦给了肯定的回答。宿县有个农民跑到粮库去问保管员:“小麦下来你们可都收?”保管员说:“收”。那个农民在场里转了一圈,对保管员说:“唉!你们可往那里放噢?!”粮食部门的确也在为此发愁。困难是很大的,例如宿县地区去年收购的四亿斤红芋片,滁县地区三千多万斤花生到现在还没找到出路,仓库腾不出来怎么办?还有十亿斤油菜籽,群众要卖油留饼,一时哪有那么多盛油的桶和罐!省财办主任到下边来,就是同地县的同志们商量解决这些问题的。
去年安徽省遭到重大洪涝灾害,统计表上的粮食数,比前年减少了,目前也还是“青黄不接”时期,却看不到缺粮的现象。农贸市场上大米的一般价格是2角6分一斤,县城一级的农贸市场每天有三至五千斤粮食上市,合肥等城市每天有八至十万斤粮食上市。最近粮价稳中有降,原因是农民们看着田里即将到手的小麦,想“推陈储新”赶卖存粮,市场上的粮食就更多起来了。
安徽有句老话:“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话虽这么说,但多少年来淮河两岸的人向外迁流的多,安徽姑娘嫁到江苏的多。这两年情况有了变化,江苏的许多姑娘嫁到安徽来了,青年小伙子也有过来“入赘”的,上海的下放户也不想回去了。凤阳县梨园公社杨圩生产队,有个二十年前逃荒到湖南落户了的农民,最近带领全家迁回来了。诸如此类的事已经不是新闻了。人们说,现在那句老话可真有些味道了。
有人说,今年午季生产好,是因为有“老天帮忙”,这也不错。但只讲这一条,农民们听了不高兴。他们反问说:“二十多年中‘老天帮忙’过多次,哪年有过这么好的生产啊。”有人说是国家提高了粮油收购价格的原因,农民们说:“这有关系,但都没有说到我们心坎上,照我们说,最称我们的心,如我们意的,是实行了生产责任制。”
要“顺水推舟”,不要“逆水背纤”
安徽是实行生产责任制较早的一个省,工作比较顺利,发展也比较健康。从省委到大部分地、县委,在解决生产责任制问题时,是尊重群众意愿的。但又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因势利导,也可以说是“顺水推舟”。虽然少数地方也出现过“逆水背纤”的现象,但时间不长就改正了。
今年春天,安徽省委要求各级党委在继续解决生产责任制问题时,要将党中央的政策方针向群众和盘托出,组织群众充分讨论,选择最适合自己情况的形式。青阳县这么做了,效果很好。这个县的群众按照中央政策规定,根据自己的条件,分别不同情况,选择了五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做到了因地制宜,群众满意。事实说明,尊重群众意愿同加强领导并不矛盾。
现在安徽省已有将近90%的生产队,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包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成了一个“大头”。对这个“大头”,宜抓紧领导,解决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使之稳定、完善,继续增产。
去年这个时候,对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尤其是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人们的看法有很大的差异,争论也较多。经过一年的实践,人们的思想大大解放了,许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趋于基本一致了。去年这个时候,社员们“一边干着,一边怕着”。那时省委领导表过态:“不能一年一个章程,三年不变。”但是群众认为省委说了不算数。到秋天,中央发了有关生产责任制问题的通知,群众的思想才比较安定了。去年安徽遭受洪涝灾害时,许多联系产量生产责任制搞得好的地方增产了,那里的群众说“我们是重灾富年”。有些地方灾重减产了,但责任制调动起了群众抗灾自救的主动性和灵活性,社员们用自力更生的办法解决了生活问题。他们说:“只要政策不变,就不怕洪涝干旱”。安徽的广大群众喜欢这种责任制,要求稳定下来。
最近,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张劲夫在一些地区视察工作,发现有些干部和群众仍然存在着怕变的思想,他向大家表态:“我们省委对群众自愿选择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都赞成,都支持,没有要群众变的意思,实行的时间也不受过去说的三年的限制;只要群众不要求变,我们就不要求群众变,群众自己要求变才可以变,我们也只是支持群众往更高兴、更积极、更能发展生产的方面变。”他要求地、县委的同志反复宣传省委的这个态度。安徽省委重新表明的这个态度,使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受到了肯定和保护,进一步使群众安下心来继续增产。
走向富裕的途径
近来安徽一些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较早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可喜的现象。例如,去年社员种早稻,多是分片育秧,争水的事很多;今年大都搞了联户育秧、技术互助、统一用水。耕田时为了解决畜力不足问题,许多地方组织起了“牛头组”。插秧时节,那些暂不插秧(茬口有早有晚)的社员,主动跑到正在插秧的社员那里去帮忙。他们说:“今天我来帮你,过几天你也来帮我一下,互相帮助插得好,干得快,大家都快活”。现在他们搞联合的要求愈来愈高了,有的地方已从简单的“牛头组”发展到比较复杂一些的多种经营联合项目;有的地方从要求统一管好用水,发展到要求联合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了。显然,只要自愿互利,在集体所有制下面进行分散经营和管理的社员们,就会主动地用联合起来的办法,解决发展生产的问题。
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劳动效率普遍提高,目前农村里有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就给农村的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提供了条件。各级领导就可以想方设法引导社员们在所包的土地上多下些功夫,精耕细作,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也可以想方设法使集体和个人两个积极性更好地结合起来,发展多种经营。在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的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困难户。他们有的缺少劳动力,有的有劳动力但不适于种田,如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开展起家庭副业或多种经营,使他们会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就可能由种田的“弱者”,变成搞家庭副业或多种经营的“强者”。可以使他们同种田的社员一样,走上依靠自己的劳动致富的道路。
安徽省有六千万亩地,六千万亩山,一千八百万亩水面,发展多种经营的道路是广阔的,但是同相邻的江苏、浙江等省相比,这方面的水平是低的。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安徽农村的广大群众,迫切希望各级领导拿出具体措施,积极组织和引导他们向多种经营进军。
不久前,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提请安徽省研究一下,1985年时农村能否实现四个“四分之一”(即人均收入200元、300元、400元、500元各占四分之一)的问题。安徽农村的干部和群众正在讨论这个问题。许多人说实现这个目标在解决生产责任制问题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现在有充分的可能性了。有的举出凤阳县的事例说,那个穷地方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刚刚两年,人均收入已接近200元,如果把家庭副业和多种经营抓上去,每年人均继续增收没有问题,1985年就可以达到四个“四分之一”的平均数,人均350元。对于这个目标,安徽省农村四千万农民群众是满怀信心的,并且他们已开始了一个大竞赛,他们将尽快地把“穷安徽”变成“富安徽”。他们是可以做到的,因为群众选择的称心如意的生产责任制,能够帮助他们同生产过程的种种条件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劳动者和劳动对象都能发挥出蕴蓄着的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