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怀川岛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09
第8版()
专栏:心香一瓣

怀川岛先生
王永昌
5月12日,川岛(章廷谦)先生悄然离开了我们。
我认识川岛先生,是1956年的事了。那年,正逢鲁迅逝世二十周年,许广平先生特意邀请他去绍兴、上海各地,参加纪念活动。我们一行六人。一路上不是我这个后辈为老年人服务,而是他们老年人反而对我加以关照,使我感到分外亲切。在杭州逗留期间,川岛先生作东,请大家在楼外楼品尝闻名中外的西湖鲤鱼。席间谈起鲁迅1928年的杭州之游,许广平先生说,那次因为匆促,竟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殊为可惜。顺着这个话题,川岛先生就为他那张鲁迅亲题“矛尘兄惠存”的照片失而复得的遭遇表示庆幸。许先生极力劝他将这件事情的经过,写成文章发表,川岛先生欣然应命。这就是后来发表在《文艺报》上的《北京鲁迅博物馆里有一张照片》。文中除了表达他对鲁迅文物的珍爱之情以外,对当时社会道德有所提高的情况,表示极大兴奋。大概由于那张照片的失而复得,再加上这次外出活动,川岛先生亲自体会到广大群众对鲁迅及其著作的无比热爱,所以回京以后,他向许广平先生表示,决心将自己保存的一批鲁迅书信手稿,全部捐献出来,由国家保管。这样,由川岛先生精心保存的61封鲁迅书信手稿,完好无损地于1959年3月5日送到了鲁迅博物馆。
川岛先生是年届八十的老人,亲身参加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他对当时的人事往来和历史掌故非常熟悉。因此我们遇有疑难问题,总愿向他请教。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因参加鲁迅著作的注释工作,向他请教的地方就更多了。尽管提出的问题很多,只要是他了解的,无不一一加以指点。从一个人的生卒年月、乡里籍贯、所学专业、性情爱好,直到一个事件的兴起原因、中间经过、最后结果、产生的影响等等,都尽其所知的详作介绍。除了对一些来访者当面释疑解难以外,他还对外地寄来的征求意见本,也详细披阅,作函答复,工作极其认真负责。
川岛先生熟悉鲁迅,敬仰鲁迅。从1956年以来,他怀着对鲁迅真挚而又深沉的感情,陆续发表了不少回忆文章,编成《和鲁迅相处的日子》。这本散文集文字优美,笔触细致,叙事表情,曲尽其妙,深得广大读者的好评。十年浩劫期间,他被剥夺了撰写文章的权利,对于鲁迅的怀念也只有仅藏于心而已。粉碎“四人帮”以后,他又写了一些有关鲁迅的文章。
1976年冬天,我因有事请教,在一间很小的房子里拜访了他。年迈的老人,齿发脱落,局促不安,一再表示歉意,说是对你这样一个熟人,今天无法招待,实属很不应该。……我明白他的处境,冤案还没有得到平反,但也无话可以安慰,只好默默告退。事后,一位熟悉的同志告诉我,川岛先生遭到了严重的迫害,老伴瘫在床上,房子不能住了,现在和别的人家挤在一起。……听了这些情况,实在令人悲愤!但是那位同志接着又对我说,川岛先生很有骨气,为了坚持实事求是精神,为了严格地尊重历史,他始终没有向“四人帮”及其爪牙们低下头去,因而赢得了北大中文系广大师生的尊敬。听着这些介绍,使我不由得肃然起敬。1978年春末,我又去北大参加一个讨论会,看到川岛先生出席了这次会议。会后不久,接到他一封来信,大意说,以前他因为身居斗室,无法招待熟人,现已迁入新居,希望有空前来访谈,并望转告海婴夫妇。看到这封来信,知他的冤案已经得到平反,心中十分高兴。过了不久,我去看他,川岛先生精神愉快,谈锋甚健。以后,因为注释鲁迅书信,我还不时写信求教。过去无论多么繁忙,对外复信,总由他自己办理,现在一反前例,改由他的女儿代笔,使我心头不免蒙上了一层阴云。后来才知道他病了。住院期间,我曾和一位同志去探望他,这位备受“四人帮”残酷打击的老人,过去非常刚强,现在看到一些熟人来到病榻之前,竟忍不住饱含的泪水,任它从深陷下去的眼窝中夺眶而出。过去在恶势力面前,他昂首挺胸,纹丝不动,现在,面对着一些熟人,他竟是那么动情,那么纯真。这种感情不正是鲁迅精神对他的影响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