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发展民族的新音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10
第5版()
专栏:

发展民族的新音乐
晓星
有人说,时代变了,过去的音乐已经陈旧了,过时了,没有人爱听爱唱了,现在人们要听要唱的是八十年代的新声。究竟如何理解音乐的“新”与“旧”呢?这是需要搞清楚的问题。
诚然,我们的时代是在前进,在发展,现实生活正在发生变化。为此,音乐的内容、形式、表现手法乃至语言都要相应地变化,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着的形势。要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在于怎么发展,向什么方向变化。我认为,有一个前提不能忘记,就是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音乐只能在社会主义文艺的范畴内发展和变化。我们可以借鉴外来音乐中对我们有用的某些手法、某些经验,但是不能向资本主义现代派音乐中那些走向没落的成分看齐,尤其不能向海外的某些低级、庸俗的流行音乐靠拢。如果把它当作“探索音乐艺术表现手法的新路”,那就是对探索与创新的严重曲解。
聂耳、冼星海以及同时代的许多音乐家,他们以严肃的探索精神为我国革命的新音乐建立了基础,并为它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新路,产生了一批划时代的新声,形成了我国音乐的新的传统。这种创新,在内容上,它是把歌唱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精神世界视为己任的。由于它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精神,因而成为时代的号角,人民的心声。形式上,它是从如何表现内容出发,不受旧的形式框框的束缚,善于突破,敢于创新,创造了我国群众歌曲和大合唱的独特的形式,独特的风格。创作方法上,它运用了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表现手法和音乐语言上,也都不是蹈袭窠臼,在不同时期都有新颖的手法和新颖的音乐语言产生。这个新的传统并没有停滞,随着生活的变化,它也在不断地发展着。如果把它说成是“陈旧了”、“过时了”,这是不公平的,至少是反映了一种偏见。我们是不能把革命的新音乐传统抛弃掉的。
去年在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的时候,胡乔木同志说:“一些地方、革命的、前进的、健康的歌声不去占领,就会有一些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不健康的歌声去占领。如果那样,就将是我们对五十年来左翼文艺、左翼文化的革命传统的犯罪,就将是对聂耳、冼星海和其他一大批革命音乐家的犯罪!我们应该把五十年前聂耳、冼星海他们所创始的、带领我们大家唱起来的歌声继续下去……”(见1980年4月7 日《人民日报》)这话是很有针对性,很有现实意义的。
我们今天所说的创新是传统的继承与革新的创新,而不是对自己的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采取虚无主义的那种所谓“创新”;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批判地借鉴外来音乐文化而立足于发扬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创新,决不是对海外已经趋向没落的音乐的蹈袭模仿。
因为十年浩劫,有的人分不清良莠香臭,盲目模仿,错把旧调当“新”声。对于这样的同志,只要晓之以理,正确引导,他们是会逐渐醒悟过来的。有的同志,从年龄与经历来看是应该知道新与旧的界限的,可是他们偏要把我国革命音乐家几十年来所创造的新音乐成果,轻率地用“陈旧了、过时了”一句话全盘否定,而给靡靡之音和模仿这种音调和情调的东西戴上一顶“新”冠全盘肯定,这就不好了。音乐的创作和演唱,若照这条路子走下去,不但不是什么“新路”,而是沿袭别人已经碰壁的老路。我们要提倡的是发展自己民族化的新音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