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苏联经济的主要难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11
第7版()
专栏:专论

苏联经济的主要难题
陆南泉
长期来,苏联每年拨出巨额资金用于基本建设投资。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年—1980年),基建投资总额为6,341亿卢布,占这一时期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占国家预算支出总额的一半。苏联基建投资增长速度一直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如1951年—1979年,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6%,而基建投资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4%。苏联基建投资总额1950年只及美国的30%,到了1971年与美国相等,而在1974年则已超过美国。大量的基建投资,对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如建立了具有巨大生产能力的基础工业、创建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增强了苏联争霸世界的实力,等等。
但是,在苏联基本建设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并日益严重地影响其经济效率的提高。
基建战线过长,投资分散
长期来,苏联主要靠增加投资、新建项目来保证经济较高的发展速度。由于片面追求速度,必然产生不顾条件的高投资,勃列日涅夫在十年前的苏共二十四大上就谈到,基建中的问题之一是:“在制定计划时往往不考虑现实的可能性,把基本建设规模和建设项目数规定得过高和过多,从而造成资金分散,未完工程增多和大量资源呆滞”。时隔十年,这些问题依然存在。
从目前苏联建筑单位拥有的力量与生产能力来看,它与基建任务不相符合。当前,苏联每年同时施工的生产性建设项目达25万—26万个,加上居民住宅和其他一些非生产性建设项目,每年新上马的项目就要占在建项目总数的30%—40%。结果使基建力量严重分散。由苏联建筑部各施工单位承担的基建项目有32,000个,按该部现有建筑工人计算,平均每个项目摊到的工人还不到12人。
从基建资金来看,由于财政资金一直十分紧张,大规模的基建任务,加上基建周期普遍超过规定的期限,工程造价日益提高。这就使基建项目经常因资金得不到及时供应而停工。据苏联计委经济科学研究所所长基里钦科计算,苏联计划规定的施工项目的资金需要量,超过实际可能提供数额的80%—100%。
建筑材料,也严重供应不足。在苏联建筑部系统,只有10%的建筑队可以不间断地得到物资供应。在建筑队未完成的承包合同中,有三分之一同材料和构件得不到及时供应有关。建筑材料产量的增长速度也跟不上基建投资的增长速度。
面对上述情况,苏联建筑部长供认,在基建计划中出现了
“越来越多的得不到劳力、物力和财力保证的新项目”,认为基建中贪大求快,不断铺摊子,把力量和资金分散到无数工地上,这是苏联基建中的一个“祸患”,等于事先就给了一个“无法实现的计划”。
争投资、争项目,后果严重
苏联当局一再批评基建方面的本位主义和部门主义。但是,由于苏联基建投资的资金拨款中,无偿的预算拨款一直占主导地位,而这种拨款制度,对基建的发包和承包单位,都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也不承担任何物质责任。这就导致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业单位争项目。在苏联,为了争投资、争项目,往往在资金、设备和材料等无保证的情况下就抢着施工,造成既成事实。据苏联报刊透露,目前苏联有40%的项目是在没有施工设计的情况下上马的,1978年建筑队的三分之一工时,花费在计划外项目的建设上。
为了争投资和项目,建设单位有意让设计单位在设计基建项目时压低工程造价,以便较容易地被计划和财政部门通过。一旦项目被列入计划,就逐步向国家提出追加预算。据苏联有关材料计算,苏联不少项目的实际造价往往要比预算造价高出50%—100%。这样,使国家财政资金更加紧张。
基建计划水平低,变动多
苏联目前的基建计划处于经常进行“核实”的状态,即变动状态。苏联自己也承认,现在规定的每年2月15日前要对业已批准的基建计划进行核实的制度,实质上是重新修订计划。据统计,核实的结果要使75%—90%以上的工程改变原来的设计计划。苏联通讯院士布尼契发表文章说:“各建筑部的计划与执行计划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所有的工程好象每天都要重新审议、修改,有一些还要停一个时期,然后再复工”。从承包的建筑单位来说,按规定要订出两年的工作计划,但实际上三分之二的建筑队连年度计划都没有。
更为严重的是,苏联在确定往这些或那些地区调拨投资和物资时,不是根据客观需要,而只是因为那里具有施工力量。这样做常常造成下列情况:一方面是原有企业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轮班系数低;另一方面又新建同类企业,造成严重浪费。
基建计划性差还表现在,基建项目完成后,由于没有原料等原因,难以按时投产。据苏联调查表明,有一半新建企业因缺原料、电力、水和其他物质资源而不能按期形成生产能力。
集约化的投资方针难以贯彻
自六十年代以来,苏联就强调要改变投资方针,即把投资的重点放在基建周期短、收效快的现有企业的技术改装和改建上,以适应整个国民经济集约化经营的要求。但是,至今苏联仍未摆脱粗放经营方式。目前,在苏联基建投资中,真正用于现有企业技术改装和改建的投资,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占20.2%,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只提高到23.6%。
企业不愿搞技术改装和改建,主要受目前苏联计划制度的牵制。现行计划制度,实质上只要求企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当年的计划任务,并以此来评价企业工作和作为奖惩的根据。因此,企业怕进行技术改装和改建使一些车间停工,从而影响当年计划指标的完成,减少收入和奖金;怕改装后新技术不能及时掌握和投产;怕技术改装后会提高任务指标,等等。总之,技术改装和改建工程,对企业来说,既麻烦又要担完不成当年任务的风险,最终得不到实际利益。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宁愿搞新建和扩建工程。另外,苏联长期把改建和扩建混在一起,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有些企业往往以改建为名,实际上搞扩建甚至新建。
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苏联基建未完工程量日增,投资效率不断下降。
据苏联公布的材料,1965年未完工程量为296亿卢布,占当年基建投资总额的69%;1975年为767亿卢布,占75%;到1980年上升为1,188亿卢布,占89%。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生产性项目的未完工程量更大,例如,1978年它超过了当年基建投资额的27%,而有些部门,如化学和石油工业部则超过了73%。苏联国家建委副主席卡恰罗夫认为,现在苏联超过标准的未完工程量,已达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投资效率下降,是苏联基建中各种问题的集中表现。反映投资效率的综合性指标是每卢布投资产生的国民收入增长额。这一指标第九个五年计划与第八个五年计划相比,下降了50%,1980年比1976年下降了37%。另外,工业部门投资回收期1977年比1960年几乎增长四倍。投资效率下降,就要求为生产同样数额的国民收入花更多的投资。据苏联院士哈恰图罗夫计算,每增加一卢布的国民收入所需要的投资,1951年—1955年为1.81卢布,到1976年—1977年则要六卢布,增加了2.3倍。现在,苏联生产每单位的国民收入的投资用量要比美国高出50%。
投资大,效率低,是导致七十年代苏联经济增长率出现持续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成为当前苏联经济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八十年代苏联经济发展的前景究竟如何,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基建问题的解决情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