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笔墨当随时代”——宋文治画展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11
第8版()
专栏:

“笔墨当随时代”
——宋文治画展小记
黄苗子
画家们都了解到对生活和生活所赖的土地没有激情(或者说热爱),那就谈不上山水画的创作。宋文治同志的创作历程,也正好说明这个道理。
宋文治是江苏太仓人。太仓是十七世纪“四王画派”的发源地,因此他从小就受到“四王”的影响,从事临摹古人,致力于笔墨技法的钻研,他当时以为学到了古人的笔墨,山水画就算到家了。后来他到上海,从名画家吴湖帆、陆俨少等请益,又看到宋元名家的真迹,眼界逐渐开阔。特别是他在解放后到南京从事中国画创作,看到傅抱石先生等所作山水,更加感到生活实践的意义,于是他开始跑遍江南各地去观察和写生。六十年代初,江苏美协组织了二十多位画家进行西北及两湖、粤东二万多里的旅行写生活动,宋文治历览了华山、西安、延安,沿三峡下武汉,转长沙到韶山、井冈山,再从广东回到南京,此举使他的作品产生一个突变,他认为古人山水中的各种皴、擦、点、染,无非从真山真水中体会运用到笔墨上。而这种体会,不但需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更需要有对社会、对自然的激情。明代大画家沈周自题他的山水:“山水之胜,得之目,寓诸心,而形于笔墨之间者,无非兴而已矣!”所谓“乘兴”,也就是受到外界物象的感染,引起了激情的意思。宋文治是江南人,他热爱自己美丽的乡土,他所作的江南水乡景色特别动人,例如这次展出的《李花春雨江南》,就是用画笔来表达诗一样迷人的祖国江山的作品:空阔的太湖烟水,远山如眉,小舟轻泛,近处岗峦一片李花环绕,濒湖是白墙黑瓦的江南民居,使人感到气氛的幽静清丽。这种春霭迷蒙的表现,更加使人感到乡土的特有之美。元代饶介(自然)在《绘宗十二忌》中说:“不论水墨、设色、金碧,即以墨沈滃淡,须要浅深得宜……”这幅作品运用了传统的“滃淡”技法来表现江南的湿空气,是十分成功的。
现代画家大都不喜欢“四王”画派的保守,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宋文治,却正是由于早年受过“四王”画派对笔墨严格要求的影响,打下了传统绘画的深厚基础,然后又抛弃了“四王”的陈陈相因,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领会了现代真实山水和古代山水的差别,从而在深入传统之后又吸取新的时代感受,产生激情,通过新的章法和笔墨,来表现今天的江山。这就是大家喜爱他的作品的原因之一。例如他那幅以表现山下的远近工厂为主题的《炼油厂一角》,淋漓的水墨表现近山,工厂的红墙与远处的供电铁架则用淡染,不但色调和谐,而且这种艺术处理十分浑成自然,是一幅“有笔有墨”的中国画,而不是自然主义的风景写生或生硬的贴上时代标签的作品。
在我们这个时代,中国画家有极好的创作条件。但是中国画如何继承和创新,还有待于画家们的不断尝试和总结。文治同志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尝试。石涛有一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十年浩劫以后,时代应当又有一个飞跃。文治同志常常半开玩笑地说自己是“紧跟的”,这个“紧跟”,正是“随时代”、表现时代的同义语。文治同志这次展览使我得到启发的是,一个艺术家的成功,来自对人民、对乡土,对艺术抱有无限的激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