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千方百计把城市蔬菜问题解决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12
第5版()
专栏:

千方百计把城市蔬菜问题解决好
曹福田 涂平
怎样搞好大中城市的蔬菜供应工作?陈云同志提出的一系列意见,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云同志指出:大中城市党委和政府面临着很多重要问题,蔬菜供应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只注意建工厂,不管职工吃的,那怎么行?过去只注意厂房和机器这些东西,没有很好地注意职工的生活需要,对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抓得不紧。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决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城市的蔬菜供应是件大事,我们要千方百计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搞好城市蔬菜供应是不容易的。蔬菜是一种季节性很强、很容易腐烂变质的商品,品种要多,又必须鲜嫩。蔬菜作为农作物,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这样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例如季节性和均衡性(均衡上市)的矛盾,鲜嫩性和易腐性的矛盾,淡季和旺季的矛盾,大宗菜和精细菜的矛盾,等等。要搞好蔬菜工作,就要很好地解决这些矛盾。我们在调查成都市的蔬菜工作时发现,他们的蔬菜工作之所以搞得好,就在于指导思想明确,狠下功夫解决了蔬菜生产和供应的上述矛盾,做到供需平衡,略有剩余,价格稳定,稳中有降,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比较满意。现在,成都市蔬菜基地上市量平均每天稳定在90万斤左右,加上农贸市场每天上市15至20万斤,保证了城市人口平均每天一斤蔬菜。此外,每年外调四千万斤鲜菜给其它省市,蒜薹、豌豆尖、韭黄、番茄等精细菜还远销国际市场。
保证蔬菜供应的前提,就是要生产足够数量的蔬菜。要生产数量充足的蔬菜,首先要有足够的种植面积。在蔬菜基地的安排上,是安排到刚刚够吃,还是略大一点,打上“安全系数”?成都市的经验是略大一点为好。而且,他们选择肥沃的土地作菜地,把蔬菜基地放在交通方便的地方,注意平坝地和丘陵地适当结合,使蔬菜的成熟期交错起来。在蔬菜基地的问题解决以后,有一个合理的种植计划是非常必要的。但计划要由下而上,由农商双方协商来制订。成都市是立足于淡季来安排全年计划的。如果只是考虑旺季够吃,淡季就会缺菜,不够吃。他们这样制订计划,既有群众基础,又有科学根据,近几年实现计划都在90%以上。在产销工作中,农商通力协作,彼此尊重,互相体谅,按合同办事。商业部门既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和生产习惯,又体谅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生产队也既尊重商业部门的意见和销售习惯,又体谅城市居民的要求,努力搞好自己的工作。生产队按计划种植,遇到灾情及时抢种补种,旺季不赶价集中上市,淡季不违背合同上农贸市场卖高价。商业部门不压级压价,不伤菜农,不坐店待货,经常到蔬菜生产基地,向生产队反映市场供销情况,使生产队在种植面积、品种花样、生产措施等方面心中有数,按需生产。碰到歉收,互不指责,互不埋怨。旺季商业部门抓紧外销,多搞加工脱水菜,腌制盐渍菜,积极推销滞销菜,保证菜农收入,减少国家补贴。淡季种菜,成本高,收效低,风险大,商业部门为了鼓励农民在淡季多种菜,对淡季菜采取价外补贴的措施。生产队也为了解决淡季的矛盾,采取“排开播种”,积极种好早熟菜,强种速生菜,做到均衡上市,满足居民的需要。成都市采取这些措施,基本上解决了淡季和旺季、季节性和均衡性的矛盾。近两年来,过去称为最严重的8、9两个月的秋淡,也能做到日平均上市量在85万斤左右,旺季的日上市量也稳定在100万斤的水平上,基本上实现了淡季不淡、旺季不过旺的要求。
在蔬菜的供应上,提倡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见面,把中间环节减少到最低限度。成都市在解决蔬菜供应时,比较注意这一点。为了减少蔬菜供应的中间环节,他们对过去的统购包销的办法进行了改革。菜店和生产队直接挂钩,蔬菜不需经过中间环节就送到销售菜店,从前年开始在部分社队试行自产自销,同时办好农贸市场,调节蔬菜的生产和流通。在价格上,认真执行“优质优价,基本稳定”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处理品质比价、季节差价和地区差价。这样一来,在蔬菜旺季时,菜农愿意把菜蓄在地里,分批采摘,陆续上市,不少品种变集中上市为越季供应,有的品种还做到四季常鲜,供应不断。他们还实行了灵活的幅度价,运用价格,引导农民按照消费需要提前或推迟上市,避免旺季烂菜、旺过脱销的现象,促使全市七十多个品种、二百八十多个品名的蔬菜及时地供应城市,使居民能够经常买到鲜嫩的蔬菜。
从成都市的情况看,只要领导高度重视,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采取各种有力措施,蔬菜供应问题并不难解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